均胜电子进军机器人赛道 汽车电子巨头启动战略跃迁
2025-02-19 15:03:13爱云资讯5251
近期,均胜电子新增“DeepSeek”概念和“人形机器人”概念。2025年,均胜电子累计涨幅已超过20%。尤其是,均胜电子宣布打造“汽车+机器人Tier1”,双轮驱动的长期增长逻辑备受市场关注。
兴业证券认为,在完善智能驾驶产品线、深耕汽车主业的同时,均胜电子又前瞻布局人形机器人核心部件,看好后续机器人及智能驾驶为公司带来的估值及业绩“双升”
机器人市场渐起
蛇年春晚上,机器人跳秧歌的创意节目让人形机器人再次走入大众视野。而在一级市场与二级市场上,近年来人形机器人前景早已被机构看佳。
2025年2月,摩根士丹利发布了题为《人形机器人100强(Humanoid 100)》的报告,报告预测,预计到2050年,中国的人形机器人市场规模将达到6万亿元,人形机器人总量达到5900万台,而全球人形机器人潜在的市场总规模(TAM)可达60万亿美元,与全球经济规模相当,成为未来十年科技投资的最大主题之一,价值链中的先行者也将会随着行业的成熟而获得丰厚的回报。
特斯拉创始人马斯克此前也曾表示,人形机器人具有巨大的商业潜力,未来有望为特斯拉创造超过10万亿美元的长期收入,超过其电动汽车业务。
均胜电子官微显示,公司为人形机器人打造的核心零部件已经向知名人形机器人公司送样。据了解,均胜电子本次将公司定位为“汽车+机器人Tier1”,将向包括全球车企在内的具身智能机器人相关公司提供软硬件及解决方案。
这一消息意味着,这家汽车电子巨头也要开“卷”人形机器人赛道了。不久前,均胜电子董事长王剑峰表示,均胜要开始“再创业”。如今看来,人形机器人正是均胜再创业的下一方向。
值得注意的是,上个月均胜电子也正式开启港股IPO。作为在汽车电子和汽车安全领域均有重要地位的企业,均胜在招股书中将自己定义为“智能汽车科技供应商”。汽车智能化与机器人零部件将成为均胜电子发展的关键词。
行业巨头和知名投资机构的看好,显示这一市场已经站上风口。在国内,上海和北京等地已陆续出台政策,推动智能机器人和制造业的高质量发展,培育行业标杆企业。在摩根士丹利列举的“人形机器人 100 强”中,有56% 的公司都位于中国,体现了中国在机器人制造和供应链方面已具备良好基础。
在这样的背景下,对于国内相关行业的头部公司而言,选择人形机器人赛道,无论是从市场前景,还是供应链基础考量,都更像是一个必然选择。
车企与汽零巨头抢占新高地
在人形机器人前景看俏时,一个值得注意的现象是,入局的不仅是如宇树科技这样的专业机器人研发公司,许多车企与零部件企业也纷纷宣布已入局机器人产业。
典型的国外车企如特斯拉,开发人形机器人擎天柱(Optimus),计划将在2025年“限量生产”。国内广汽集团也发布了自主研发的第三代具身智能人形机器人GoMate,小鹏的人形机器人“Iron艾伦”。与主机厂不同的是,均胜电子作为全球领先的汽车电子龙头,本次也宣布进入人形机器人零部件,则在汽车零部件领域实现了领先。
究其原因,还是因为机器人与汽车零部件制造上有技术同源性。从技术层面看,智能电动汽车,与人形机器人制造在自动驾驶环境感知、人机交互和运动控制等方面具有技术同源性。业界曾用“轮子上的机器人”形容正在进阶的智能电动汽车。车企在“三电”技术、轻量化材料、传感器、机器视觉、人工智能等方面的技术积累,能为人形机器人研发提供坚实基础。
智能汽车作为未来最有优势的出行终端之一,与机器人的边界正在逐渐模糊。汽车智能技术与机器人技术的融合,为具备强大汽车智能化制造经验的汽零龙头带来了独特的发展机遇。
均胜电子进军新领域底气何在
具身智能机器人作为一项融合多学科的高技术领域,要求企业在运动控制、环境感知、机器学习等方面实现关键突破。即使与专注于机器人研发的企业相比,均胜电子在核心技术深度和专利已有一定布局。
均胜电子目前业务涵盖座舱域、智驾域、网联域、动力域以及车身域,向全球整车厂客户提供跨域、全面的解决方案。基于这样的经验,均胜在汽车电子领域积累的传感器、芯片、雷达、摄像头等硬件技术,以及软件算法、能源管理等能力,与人形机器人技术高度相通。其汽车智能系统领域的制造经验,可以直接迁移至机器人领域。
具体来看,均胜电子在车载AI芯片的适配和多模态交互系统研发的经验,或许能在具身智能机器人的运动控制和环境感知模块中发挥关键作用;在智能座舱、车路协同等业务中的成熟技术积累和全球研发网络(涵盖19个研发中心和50个生产基地),也为进入机器人领域提供了良好的技术基础。其自动驾驶相关的硬件和算法可直接迁移至机器人运动控制、环境感知等领域,大幅降低研发成本。
另一方面,机器人作为新兴业务需要重大投入,而均胜车规级零部件的规模化生产经验,如高稳定性、低成本控制等,均可支持人形机器人核心零部件的批量化生产,解决行业普及的成本瓶颈。
此外,传统汽车业务的供应链、客户资源和品牌积累,也为其进军机器人提供了丰富的资源和应用场景。而与汽车共享的供应链可为新进入的厂商提供更稳定可供的原料和产品供应,并带来更低的试错成本。
均胜电子入局人形机器人产业,也是得益在汽车电子领域的深厚积淀,在过去几年中实现了从“成本优势”到“技术输出”的华丽转型。
第二增长曲线进度可见
作为一家汽车零部件龙头,均胜电子一直在智能化趋势提前布局,并已达成稳定基本盘。
公开数据显示,2023年公司实现营收557亿元,同比增长12%,其中智能座舱、智能驾驶等汽车电子业务贡献营收172亿元,占总收入31%。这一业务比重不仅刷新了市场对均胜传统汽车零部件企业的固有印象,更推动公司整体毛利率提升至15.2%,利润总额实现了同比激增267%的业绩。
目前均胜电子已是中国第二大独立汽车零部件供应商,同时在全球智能座舱域控系统市场上位列第四。
具身智能机器人作为一项前沿技术,其应用场景和商业化尚处于不断试探和演进阶段,需要大量的投入,这对均胜电子来说,既是机遇,也是挑战。
从招股书披露的数据看,过去五年内,均胜电子累计投入超过165亿元用于技术研发,近年来年均研发投入已超过36亿元。在此期间,均胜电子陆续推出了智能驾驶域控制器、800V高压平台等创新产品,并成功拿下某国际车企高达130亿元的高压快充订单。持续不断的技术迭代和产品创新,使得其在新兴智能汽车领域始终保持领先优势,为其未来发展提供了坚实的技术和资金储备。技术创新与降本带来的增量,从长期来看将在业绩上获得兑现。
日前,均胜电子推出在人形机器人上自主研发的一款嗅觉传感器,不仅可以“闻香识花”,还可以识破食物氧化、预警燃气泄漏等。此外,均胜旗下均普智能已推出人形机器人本体“贾维斯”,并计划通过科创基金推动上下游协同,有望实现从零部件到系统集成的闭环生态构建。可见,在人形机器人的投入上,均胜电子曙光已现。
双轮驱动的长期增长逻辑
2025年被视为人形机器人量产元年,特斯拉计划年内生产1万台Optimus,优必选、宇树科技等公司亦加速布局。行业人士认为,依托汽车智能系统的深厚底蕴,均胜电子在机器人产品的技术方面有能力构建其独特壁垒。作为上游供应商,均胜将直接受益于行业放量,业绩弹性显著。
对于投资者而言,均胜电子作为汽车智能业务的Tier1龙头,未来的最大亮点正是其在机器人赛道上的成长潜力。
无论是成熟主机厂如特斯拉的大力投入,还是在各类新兴应用领域上的发展,人形机器人的需求都将在未来呈现快速增长态势。均胜电子未来若有效整合汽车与机器人业务,实现跨界融合的价值提升,将为公司打开“第二增长曲线”。叠加港股IPO带来的“A+H”双融资平台的潜力,公司有望在万亿美元级市场中确立核心供应商地位,为投资者提供“汽车+机器人”零部件双轮驱动的长期增长逻辑。
相关文章
- 比亚迪智驾平权加速,均胜电子等更具性价比供应商有望获益
- 均胜电子拟控股香山股份,新能源汽车产业链布局再优化
- 车路云万亿赛道激战正酣,均胜电子抢先布局
- 无人驾驶Robotaxi商业化提速,均胜电子等自动驾驶标的备受关注
- 自动驾驶商业化快速落地,均胜电子后劲如何?
- 自动驾驶概念相关个股集体走强,均胜电子盘中一度涨停
- 北京车展智驾“普及风暴”利好产业链,均胜电子软硬件融合优势明显
- 均胜电子利润兑现驶入快车道,收入规模有望持续提升
- 全球化领军企业均胜电子,深度链接中德汽车产业
- 华泰金控:均胜电子订单释放激增,盈利持续改善,目标价23.96元
- 800V成新车上市标配,均胜电子率先打开增量市场
- 均胜电子毛利率逆势上扬,连续多个季度环比增长
- 全球化+细分龙头两条投资主线,均胜电子等公司成为重点标的
- 均胜电子汽车安全业务盈利改善,创新业务重点发力智能驾驶
- 均胜电子2023年研发投入36.5亿元 重点围绕智能驾驶、智能座舱与网联创新
- 全球布局、海外营收占比76%,均胜电子利润总额大涨2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