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移动研究院完成智能追焦天线系统能力验证
2025-01-15 09:33:13爱云资讯1116
近日,中国移动研究院和中国移动广东公司联合华为在深圳完成智能追焦天线系统的现网试点,成功验证其智能追焦单元(Beam Tracking Unit,BTU)基于网络感知实现天线波束远程、动态、实时调整的能力,显示了基站天线面向网络自智需求的演进能力和方向。
网优自动化的实现需要天线具备两方面的能力:一是可感,即天线的小区配置信息、方位/下倾等工参信息和3dB波宽等波束信息可自动获取,以避免错装错配的问题,同时参数信息作为智能网优平台的输入,也是优化策略准确有效的前提;二是可调,即天线波束可全维度远程动态调整,波束可调的参数越多,网优策略的灵活性越高,对于潮汐效应等用户分布短周期变化的动态优化能力也越强。目前基于工参模块的自动化测量能力,天线已经能够准确获取姿态参数,但在波束动态调整方面则能力不足,仅能实现波束电下倾角的远程调整,难以满足自智网络对天线波束的方位、下倾乃至宽度全维度灵活可调的需求。
针对上述短板,中国移动研究院联合产业开展了技术攻关,使天线具备了上述全维度动态调整能力;再结合工参模块的感知能力,BTU成功跨过了天线从“知”(感知)到“行”(调整)的障碍,实现了天馈侧网优的知行合一,使网优自动化成为可能。
本次试点通过8个连片站点的改造和测试,对BTU的能力进行了验证:通过现有天面改造替换,测试了“挂上即走”的快速部署的能力,无需人工测量,天线工参和小区连接拓扑关系自动回传OMC,数据100%准确,平均每站的天线部署时长缩短近1个小时;在动态优化能力测试中,配合网优侧的智能算法,在长周期优化中智能识别出市场变迁、新开通地铁站等地理环境变化引发的网络优化需求;在短周期优化中动态识别出夜市、学校周边等人流分布变化的潮汐优化需求,并基于OMC输出的优化策略对BTU进行了动态调整,优化后试点区域单站日均流量由374.4G增至457.2G,部分优化区域的增幅超过60%;试点区域及周边站点的网络整体平稳,体验类、接入类和切换类等KPI指标保持稳定。
相关文章
- 6.7亿用户见证!中国移动咪咕以“网文+短剧”融合实力领跑数字阅读行业转型
- 中国移动:一季度营收2638亿元 股东应占利润为306亿元
- 中国移动咪咕开启全球视频彩铃标准新篇章 首任GSMA TSG视频彩铃工作组主席
- 中国移动和中国广电联合产业率先在海南完成5G NR广播示范网规模化验证
- 中国移动研究院联合发布业界首个基于多源融合的通感一体核心网原型
- 中国移动携手中国电科和中国机械总院举办央企消费帮扶聚力行动
- 2025中国移动云智算大会回顾:云智变革,AI+跃迁
- 中国移动重磅发布国家智慧教育平台普惠终端
- 东软亮相中国移动云智算大会 携手伙伴共建算网新生态
- 忆联亮相2025中国移动云智算大会,携手行业伙伴共绘智算新蓝图
- 中国移动发布多项算力网络算网一体策源创新成果
- 彩讯受邀出席2025中国移动云智算大会,Rich AIBox2.0带来人机共生新体验
- 共绘算网新生态!拓维信息受邀参加2025中国移动云智算大会
- 共筑供应链韧性 共绘产业新蓝图——中国移动举办2025“供赢精采·蓉耀未来”产业对接大会
- 中国电信携手中国移动、中国联通完成国内首个基于GSMA OpenGateway三网能力技术
- 中国移动总经理何飚:算力网络呈现“四个一体”发展趋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