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报谈“刷脸”技术:须充分重视并保障信息安全
2018-08-27 09:52:04爱云资讯1540
在人脸识别技术蓬勃发展、行业应用方兴未艾的当下,须充分重视并保障用户的个人信息安全
据媒体报道,人脸识别已成为我国人工智能发展最热的领域之一。有关机构的统计数据显示,2017年中国计算机视觉市场规模为68亿元,预计2020年达到780亿元,年均复合增长率达125.5%。前不久一项权威的人脸识别算法测试结果公布,我国公司在世界上摘得桂冠,另外两家中国公司也入选前五名,这从一个侧面反映出我国在该领域的地位。
随着技术的进步,生活中的“刷脸”应用也越来越常见。手机支付、高铁站安检、入住宾馆或是上班打卡,“刷脸”已经不算新鲜,甚至在商场购物时,衣帽间前刷一刷脸,AI(人工智能)导购就能根据用户画像向你精准推荐个性化的服饰搭配。一些地方还在执法监督、政务服务、医疗等领域广泛应用人脸识别系统,“刷脸”挂号、“刷脸”办理个税等都已成为现实。
然而,这些新技术应用在给人们生活带来便利的同时,也引发了一些信息采集与安全性方面的担忧。尤其是在“刷脸”过程中,用户的姓名、性别、年龄、职业,甚至用户在不同情境状态下的情绪等大量信息都被采集并储存。这些信息如果得不到妥善保管而被泄露,用户个人隐私就有可能处于“裸奔”状态。在人脸识别技术蓬勃发展、行业应用方兴未艾的当下,必须未雨绸缪、多管齐下,充分重视并保障用户的个人信息安全。
应当看到,人脸识别作为人工智能的重要领域,其开发应用在我国仍有巨大的拓展空间,有关部门有必要在推广应用、数据共享等方面加大引导力度,促进行业健康快速发展。与此同时,还应进一步健全法律法规,强化面部识别领域的监管力度,保障公民个人信息安全。《网络安全法》明确规定,网络运营者收集、使用个人信息,应当遵循合法、正当、必要的原则,公开收集、使用规则,明示收集、使用信息的目的、方式和范围,并经被收集者同意。但在现实的信息收集环节中,还是有一些互联网企业没有达到法律法规与国家标准的要求,尤其是在人脸识别环节,更是缺少清晰的标准与界定。这就需要相关部门完善实施细则,加快制定相关的行业标准,同时加大对数据滥用、侵犯个人隐私、违背道德伦理等行为的处罚力度。
作为市场主体,企业在积极谋求技术创新、产品创新的同时也要承担起社会责任,主动规范行业标准,自觉维护采集、储存的公民个人信息安全。同时要提升应用软件等载体及储存设备的安全技术水平,避免公民个人信息泄露或遭非法转卖。用户自身也要增强安全意识,在尝鲜新技术、新应用的同时,多问几个“为什么”,注意保护好个人信息。
相关文章
- 致敬基层防疫工作者,人民日报新媒体与vivo X70 Pro+用影像记录不平凡
- 照亮开学季,人民日报与vivo一起送上“萌新开学指南”!
- 百度Apollo获人民日报点赞:聪明的车走智慧的路
- 人民日报点赞百度科技创新:智能化转型升级的重要驱动力
- 百度健康携手人民日报健康客户端启动 “人民日报健康百家榜”
- 搜狗联合人民日报上线输入法“新春关爱长辈特别版”,助力老年人融入智能生活
- 百度大脑图文转视频+“人民日报创作大脑” 让视频生产走向“智”化
- 人民日报“创作大脑”发布,百度CTO王海峰:AI开启智能媒体新时代
- 人民日报发布《中国视频社会化趋势报告》 以人为本实现万物互融
- 百度健康携手人民日报健康客户端,打造健康垂类内容聚合平台
- 孙忠怀做客人民日报《大咖有话》:腾讯视频构建具有长远价值的内容平台
- 李彦宏人民日报撰文:“新基建”加速智能经济到来
- 旷视用AI测温构筑复工第一防线 频上热搜、人民日报点赞
- 百度人民日报共建人工智能媒体实验室 李彦宏:加速媒体智能化升级
- 第四范式与人民日报签约 共同打造新媒体主流算法
- 李彦宏到访人民日报,这次真的要拿AI“做文章”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