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联重科牵人工智能公司Landing.AI:“AI+农机” 洋气又接地气
2018-08-13 16:22:59爱云资讯阅读量:694
工作中的中联重科水稻收割机
“世界一流的企业都在向AI转型,我很坚定地投入与中联重科(000157)的合作,将中联重科重机公司打造成为一个全新的成功的AI公司。”7月31日,世界人工智能领袖级人物吴恩达教授在中联重科长沙总部如是说。当天,中联重科宣布与吴恩达教授的人工智能公司Landing.AI签署战略合作协议。
过去三四年,作为我国装备制造龙头企业的中联重科在智慧农机领域已多有探索,此次与吴恩达合作发展“AI+农机”,又会擦出何种火花?
AI大神吴恩达缘何看中农业机械领域?
中联重科董事长詹纯新在接受《中国经济周刊》记者采访时说,“我们在做的事情,不是对农业机械公司的简单技术输入,而是把中联重科重机公司打造成一个崭新的农业AI装备公司。”
不过,除了中联重科在农机装备的基础之外,更大的支撑来自吴恩达的助攻。在全球AI领域,吴恩达被看作大神。
2011年,作为斯坦福大学计算机科学系和电子工程系副教授、人工智能实验室主任的吴恩达负责“谷歌大脑”项目时,其知名成果之一是让这个世界最大的“神经网络”像人类大脑学习新事物一样来学习现实生活:通过观看一周YouTube视频,自主学会识别哪些是关于猫的视频。
2017年12月,吴恩达创立Landing.AI公司,为各家制造业公司提供基于人工智能的解决方案。“不到一年的时间里,公司已经和美国、欧洲、韩国一些企业开展合作。”吴恩达介绍说。
如此“洋气”的团队为何会牵手“接地气”的农机呢?
今年4月,吴恩达来到中联重科总部所在的湖南长沙,后又去中联重科农机主要制造基地安徽芜湖参观。
彼时,他感慨说:“小时候,爷爷带着我一起在香港的农田干活,让我知道做农民是很辛苦的工作。如果有机会,我就用技术去帮助农民,让农业更方便、更有效。”同时,他也看到了国内土地流转的大趋势,这意味着机械作业在这种趋势下有更明显的优势,由人工智能技术驱动的农业机械,将会帮助减轻农民的劳动强度。
3个多月后,吴恩达与中联重科正式签约,双方将首先在农业领域展开合作,一方面共同研发基于人工智能(AI)技术的新产品,另一方面打造一支顶尖的人工智能技术团队,最终助力中联重科成为以人工智能驱动的装备制造企业。
詹纯新告诉《中国经济周刊》记者,“我有一个判断,农机市场将触底回升,企业调整几年后也到了一个好的状态,特别是这次与吴教授合作后,我们要加大投入,实现快速发展。”
中联重科如何将智能赋予农业机械?
在吴恩达看来,“中联重科已经建立了相关的基础数据库,已经采集了很多的数据,卖的设备越多,物联数据越多。现在,很多企业正在利用人工智能转型,我认为中联重科农业机械走在了前列。”
虽然中联重科在农机产业上的发展仅有5年,但却是从一开始就瞄准了智能方向。
2013年,中联重科成立农机事业部。“当时,国内高端市场几乎被外资品牌垄断。公司在农机领域也处于起步阶段,但是我们从一开始就瞄准了高端市场,在北美成立了研发中心,招募了一批来自全球各国的专业研发工程师。同时,我们从工程机械板块选择研发人员组成国内农机团队。”中联重科中央研究院副院长陈拥军回忆道。
一年后,中联重科联合弘毅投资收购国内农机企业奇瑞重工。中联重科内部还启动了“产品4.0”专项工程。据了解,4.0产品是以“模块化平台+智能化产品”为核心,模块化让产品设计和生产就像乐高积木一样简单;智能化是让产品能“自诊断、自调整、自适应”,让设备拥有大脑,能感知外部信息,会主动思考。
此后,中联重科PL2304高端大马力拖拉机下线,并实现批量销售。“这次销售是很有意义的,打破了国外企业对中国高端大马力拖拉机市场的绝对垄断,让我国农民用户用上了高性价比的本土高端产品。”陈拥军说。
不光是马力大,这台拖拉机还能够实现无人驾驶,行走精度控制在2厘米左右,降低人的影响因素。据当时赴北美进行阶段性联合开发的中联重科研发工程师李庆说,“要做到无人驾驶,整车电气自动控制和变速箱控制是两大技术难点,这两方面都突破了。”
中联重科PL2604大马力拖拉机
2018年6月,中联重科联合江苏大学共同研发的无人驾驶收割机也实现下地干活。
在人工智能方面已有所积累的中联重科,牵手吴恩达之后,打造的AI农业装备制造将呈现何种景象?
据詹纯新展望,未来农业进入大数据时代,机器作业时,就收集产量、气候、温度、湿度、土壤等各方面的数据,根据这些数据再去调整生产,甚至帮助国家对全国农业生产做出科学决策。
“最重要的就是技术落地,需要我们对制造业和AI行业有非常深入的了解,需要足够的技术积累去解决制造业转型中出现的问题。”吴恩达颇为谨慎地说,“将来会引入人工智能技术,更加自动化,利用机器学习减少人工,尽量减少人的干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