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届“全球6G技术大会”圆满闭幕
2022-03-25 09:04:33爱云资讯阅读量:846
3月24日,第二届“全球6G技术大会”圆满闭幕。在为期3天的会议中,大会共举办1场大会报告、9场专题论坛、2场国际圆桌讨论。来自美国、英国、加拿大、芬兰、瑞典、日本、韩国、新加坡、希腊、沙特阿拉伯等全球多个国家的高校及科研机构、电信运营企业、设备制造商等近百位权威专家针对6G毫米波与太赫兹技术、6G愿景与技术需求、6G频谱共享共存技术、6G网络架构及关键技术、6G无线覆盖扩展技术、6G无线空口传输技术、6G无线网络安全架构关键、天地融合智能组网技术、6G全场景按需服务关键技术等话题展开全面交流和深入讨论。
科技部副部长相里斌在大会开幕式致辞中表示,随着5G网络规模化商用,全球针对6G研发的战略布局已全面展开,目前6G移动通信处于孕育的初期,愿景需求尚未确定,关键技术未形成产业界共识,相关研究正处在百家争鸣的阶段。6G技术学术研究走向产业愿景需要一个过程,2022年是这个过程的关键一年,今天我们关于6G新概念、新技术、新构想的讨论关系到明天移动通信的面貌,从而又改变人类社会的面貌。他指出,中国欢迎并积极支持6G领域的国际合作,建议各国之间发挥各自优势,围绕6G研究的关键点扩大合作空间,搭建协同创新桥梁,共同推动全球6G生态的建立,为未来相关产业融合发展、互利共赢打下良好的基础。
工业和信息化部信息通信发展司一级巡视员刘郁林在大会开幕式致辞中指出,当前6G发展正处于愿景需求形成的关键时期,需要各方共同努力,形成合力。一是聚焦愿景需求研究,形成更加广泛的共识;二是加快关键技术创新,奠定6G发展技术基础;三是深化国际交流合作,维护全球统一6G标准;四是统筹5G和6G发展,充分释放5G发展潜力。
中国工程院院士、未来移动通信论坛理事长邬贺铨在主旨发言中提出了对6G研究的10点思考,主要包括:超宽带难成为6G的亮点;元宇宙难成为6G的支点;超宽带与减碳之间要找平衡点;行业应用是6G研究的重点;人工智能在6G应用的落脚点;低频段挖潜应该是6G研究的着力点;星地融合存在的难点;空天地海通信一体化是6G的一个卖点;低成本的智简网络是6G研究的痛点;创新是6G研究的基点。
中国工程院院士、未来移动通信论坛理事长 邬贺铨
在阐述“元宇宙难成为6G的支点”观点时,邬贺铨表示:“元宇宙需要6G,现在5G支持不了用户需要的体验速率,但是元宇宙的商业模式,相对于社交媒体和AR/VR没有变化,而且是小众的市场,不是6G的刚需。”同时,邬贺铨强调“ToB要作为6G研究的重点,更需要更重视低时延和确定性的要求,在架构和管理上提出创新的方案,并且还要为工业的应用划分专用的频率。”
中国工程院院士、北京邮电大学教授张平表示,6G的通信指标相比5G将有10-100倍提升,将实现厘米级的高精度定位。张平指出,1G-4G追求的是单纯的通信速率,5G在大规模基于通信和可靠性、时延方面提出了要求,是面的提升;未来6G是体的提升,将拓展通信空间,实现地面与卫星通信集成、空天地海一体化,6G将走向“人机物灵”充分联合、虚拟结合、智慧涌现的泛在智简网络。
东南大学教授、紫金山实验室首席科学家尤肖虎在主题演讲中表示,在6G时代,原有5G三大应用场景的关键指标能力将有量级提升,同时还会产生如通感算控融合、天地一体化、联邦AI等新的应用场景,并可能派生出一些新的关键指标体系,包括安全程度、覆盖特性、网络智能化程度等。他还系统介绍了紫金山实验室面向Tbps级传输、Kbps/Hz级频谱效率以及uS级时延的6G TKu实验平台及关键技术进展。
在本届全球6G技术大会期间,中国移动研究院首席科学家、未来移动通信论坛5G/6G SIG主席易芝玲和东南大学教授、毫米波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未来移动通信论坛5G微波毫米波工作组主席洪伟代表未来移动通信论坛发布了13本白皮书,以业界极具前瞻性的视野,定义6G相关技术概念、指标及能力外延。其中在6G主题方面发布了总体白皮书《ICDT融合下的6G网络2.0》以及9本专题白皮书,内容涉及数字孪生、下一代协议栈4.0、太赫兹、多址接入、智能超表面、零功耗、量子信息、终端友好、智能轨道交通;在毫米波方面发布了《5G/6G毫米波测试技术》白皮书;在移动超高清视频方面发布了《5G毫米波赋能8K视频制作》和《面向未来的移动宽带音视频传输协议—现状与挑战》白皮书。
中国电信首席专家毕奇在全球6G技术大会上介绍了P-RAN技术在解决高频组网覆盖问题上的优势:根据现有相关每人月流量数据估计,在6G时代,每个用户一天的流量使用量就可能达到130GB,相对于现在一年的流量。网络的承载能力会面临更大挑战。对此,蜂窝网络所使用的频段很可能需要向高频扩展,但高频段的网络也会面临覆盖半径减少的问题,同时面临成本高昂的基站增加的挑战,6G的覆盖很可能会成为网络性能的拦路虎。
中国电信首席专家 毕奇
中国移动研究院首席科学家、未来移动通信论坛5G/6G SIG 工作组主席易芝玲表示,未来3-5年将成为6G潜在关键技术的窗口期,是抢占通信领域技术制高点和培育产业基础的关键。例如以无人车和无人机为基础的无人化物流,以数字孪生车间为新形态的设计、制造和检修体系,以沉浸式交互为主的远程作业和质检等诸多新业态……都需要6G与制造业同步设计,产业成熟度对齐,跨领域知识融合,以嵌入式分布式智能为立足点,实现工业互联网的再升级。
中国移动研究院首席科学家、未来移动通信论坛5G/6G SIG 工作组主席易芝玲
在“6G无线覆盖扩展技术”圆桌论坛上,中国移动研究院院长黄宇红表示,6G将在高速率、低时延、高可靠、高密度上同步扩展无线覆盖,面临巨大挑战,需要考虑多频段融合覆盖技术;未来3-5年将是6G关键技术突破的战略窗口期,业界正在持续探索6G的发展进程和路径。她认为6G的研究要注重6G顶层设计和架构研究,要注重绿色、安全可持续发展,要注重跨界融合创新,并将全球统一的标准作为全球产业共同的努力方向。中国移动研究院首席科学家,IEEE Fellow易芝玲主持了6G移动网络与应用圆桌论坛,并代表未来移动通信论坛5G/6G工作组发布了6G系列白皮书,她表示,6G将是通信网络、感知网络和计算网络融合的智能网络,具备端到端信息处理能力,能够提供智能化、虚拟化等新兴信息服务与应用。
中国移动研究院院长黄宇红
在“6G频谱共享共存技术”圆桌论坛上,中国联通研究院副院长、首席科学家唐雄燕指出:6G网络的本质特征还待定义,应该是多类技术的综合,智能与融合是关键词,同时,网络架构依然是6G创新的关键。6G延续5G还未实现的应用梦想,应用将进一步延升和扩展:AR/VR、全息通信、元宇宙、自动驾驶、孪生工厂等。尽管具体应用难以完全预料,但6G新兴应用场景对网络提出新要求,对网络的需求必然进一步提升:包括5G网络能力基础上的进一步增强(例如速率、时延、容量、频谱效率的提升),以及新型网络能力建设和度量的全新思考。
在“6G网络架构与关键技术”圆桌论坛上,中国工程院院士、紫金山实验室主任兼首席科学家刘韵洁表示,未来的新业务需要网络提供海量连接、高性能端到端传输时延、网内计算缓存及灵活接入处理能力,迫切需要网络架构做出变革。
在“6G愿景与技术需求”圆桌论坛上,高通中国区研发负责人徐晧在谈到目前6G主要研究方向时,专门强调了人工智能技术的重要性,并表示通过通信结构的变化,可以以一个非常灵活的架构来支持人工智能,而人工智能的算法也将在未来通信系统中得到广泛的应用。
高通中国区研发负责人徐晧
作为面向2030年之后的智能网联基础设施重要支撑技术,传统的追求覆盖、带宽、延迟等单项技术指标跃升的道路已不适合,6G技术将探索和开辟技术性能、成本投入、能源消耗、安全可靠、持续高效等多目标可持续协同发展的新范式。
相关文章
- 6G时代加速来袭 与通感算智“并驾齐驱”
- 中信科移动、无线移动通信全国重点实验室(中国信科)、中关村泛联院联合发布《以用户为中心的6G网络白皮书》
- 轻至986g,续航18小时、120TOPS算力!ThinkPad X1 Carbon Aura AI元启版刷新商务AI PC巅峰体验
- 信通院技术与标准研究所李侠宇:卫星互联网将助力6G实现空天地一体化发展
- 瞭望2025全球6G技术发展趋势
- 中国公司首次牵头!全球6G标准化工作正式启动
- 天硕V60 256GB SD卡:卓越品质,开启存储新境界
- 英特尔Puneet Jain:Rel-20 5G-A标准预计2027年6月冻结,首套6G规范将在2030年前提交
- 986g轻薄如羽!联想商务AI PC 新品ThinkPad X1 Carbon Aura AI开启预约
- 高通李俨展望6G技术的标准发展:AI将成为6G终端的重要特性,或将改变终端和通信系统的设计方式
- 携手共筑6G标准 2024全球6G发展大会在沪成功开幕
- 中国联通研究院李福昌:坚持5G-A与6G一体化,打造6G统一技术体系
- 中国信息通信科技集团陈山枝:6G的三大突破与三大标志
- 中国移动王晓云:6G已经进入面向产业技术创新的全新阶段
- 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王志勤:面向6G愿景需求构建6G技术体系
- 上海人工智能实验室周伯文:AI+6G是驱动未来创新的双引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