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Panasonic的物联网制造之路
2018-07-17 11:19:26爱云资讯阅读量:566
创立于1918年的Panasonic,从2015年开始就把制造革新当作企业百年时的目标。在MIT-2018(Manufacturing Innovation Toward 2018)的计划下,Panasonic引入物联网的思维,改造全球超过三百个的工厂。“透过MIT-2018,我们的独特制造优势,可以让Panasonic在全球竞争中胜出,”现任Panasonic株式会社生产技术本部MIT-2018推进室室长的中山雅之说。中山雅之解释,Panasonic对于物联网的理解可以分成三个面向。第一:使传统制造价值链走向网络化;第二:促进产品设计与工厂制造通力合作;第三:将现实环境与虚空间串连(Cyber Physical System)。他补充,从这三个面向下手,借助物联网技术把所有制造流程串接,就能够实现快速、低价、高质量兼具的制造活动。在实际执行上,中山雅之指出,改造后的制造活动必须能够响应大量订制化(Mass Customization)以及零缺陷(Zero Defect)两项要求。以前者来说,就算是企业客户的大量订单,每一件产品也多少都有订制化的需求。中山雅之举例,便利商店业者需要的鲜食冰柜,就得因应店面空间做出尺寸调整,“所以每个生产出来的冰柜,可能都有个几公分的差异。”用3D技术设计虚拟工厂,找出优化生产方案为了满足大量订制化的需求,Panasonic先透过模拟设计,在3D的虚空间中,编排出各种可能的生产方式,包括生产顺序、库存空间、运送路径…..等,从中找出优化方案后,再正式启动生产流程。在人员训练上,则是用穿戴式摄影机捕捉熟练员工的操作历程,据以建立标准作业指引,进一步消除资源浪费。
零缺陷生产的挑战就更为艰巨。中山雅之表示,Panasonic将AI技术应用在产品生产的预兆管理上,将大量的生产数据分类、加工,并且实时回报给现场人员;如果侦测到某个机台即将产出不良品的讯号,更可以用远程操作系统进行实时校正并再回复生产。如此一来,设备停机待检的时间降低、产品的质量也更加稳定,而这些生产数据又能成为进一步改进效率的依据。总结来看,中山雅之认为,在工业生产上使用物联网,还是不脱测量、连结到活用三个要素。“要先思考用什么工具及方式来搜集数据、这些数据该怎么重新整理计算,以及最重要的:如果数据产生的指针与实际产出之间发生差异,怎么进行调整平衡,”他认为,只有将物联网使用地淋漓尽致,才能完成智能制造的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