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为汪涛:走向智能世界2030,无线网络未来十年十大产业趋势
2021-10-14 08:45:21爱云资讯阅读量:941
华为汪涛在MBBF2021上发表主题
2030年的社会,将基于物理世界与数字世界的深度融合,移动互联网到全真全感互联网再升级;在商业层面,数字经济成为核心舞台,行业从工具效率提升到决策效率提升;环境同样是未来十年的重要命题,绿色增长和网络安全成为基石。根据这些变化,华为提出了面向智能世界2030的无线网络未来十年十大产业趋势。
趋势1:万兆之路构筑虚拟与现实桥梁
面向智能世界2030,随着移动通信网络能力的不断增强,听觉、视觉、触觉、嗅觉的融合传输交互成为现实,将扩展人与人之间沟通和交流的维度。为此,移动网络需要达到毫秒级时延下泛在10Gbps体验,所传输的信息也需要进一步语义化。
趋势2:一张网络融合全场景千亿物联
2030年蜂窝网络将支撑千亿规模的物联联接。构建全场景、全类型的物联能力,需要定义不同速率档位的物联类型,构筑更低时延更可靠的确定性体验,引入超低功耗、无源连接的新形态。
趋势3:星地融合拓展全域立体网络
星地融合能够为移动网络在地面补充覆盖,还能实现近地空间的立体覆盖,满足未来无人机、飞机等的通信和控制需求。借助移动网络的先进通信技术和移动通信的数万亿美金产业规模,可以帮助卫星通信的技术成熟和产业繁荣。
趋势4:通感一体塑造全真全感互联
通信感知的深度融合,可以实现物理世界的实时数字重构,助力高级别自动驾驶、无人机管理等。通信感知高效融合需要一体化的空口和一体化的网络架构,以及利用大带宽多天线等技术提高感知分辨率到厘米级以上。
方向5:把智能带入每个行业、每个联接
2030年无线网络和AI技术将深度结合,将使能无线网络走向L5完全自治的自动驾驶网络,实现自动运维、极致性能、绿色低碳。2030年将实现空口智能内生,智能空口算法将进一步优化信道编码、空口资源管理。
趋势6:全链路全周期原生绿色网络
到2030年移动网络流量百倍增长,移动网络的比特能效也需要百倍提升。为了实现这个目标,能效概念需要作为基础因素考虑,从空口、设备、站点、网络进行端到端节能增效设计,打造全链路全周期原生绿色网络。
趋势7:Sub-100G全频段灵活使用
预计到2030年,各国平均需要2GHz的中频带宽,以及大于20GHz毫米波来支撑流量增长,产业需要共同推进Sub100G全频谱走向NR。同时需重构频谱使用方式,利用多频融合等各种创新技术,实现10倍的频谱效率提升。
趋势8:广义多天线降低百倍比特成本
比特成本的持续降低,需要把多天线技术带入每一个频段,每一个场景。超宽频模块化天面实现多频的灵活组合;智能反射面等技术的不断发展,也使得多天线摆脱形态制约,实现云化部署,进一步提升性能。
趋势9:安全将成为数字化未来的基石
构筑安全、韧性的移动通信网络,需要设备层的内生安全和网络层的智能安全运维,达成一体化防护能力和一键式威胁处置。云网协同的极简安全服务,可以让运营商面向行业客户提供一站式服务开通。
趋势10:移动计算网络,端管云深度协同
到2030年移动网络承载业务应用将极大丰富,如元宇宙、工业现场、大规模车联等。新的数字化平台难以用单一业务模型抽象,需要移动计算网络提供无缝、无间断、实时按需的高质量业务。
最后,汪涛表示:“面向下一个十年,提出无线网络十大产业趋势是一个开始。华为将与整个产业一起努力,把一个美好的智能世界2030变成现实。”
了解更多详情,请参阅《无线网络未来十年十大产业趋势白皮书》。
相关文章
- HDC·2024华为中东非洲生态高峰论坛:聚焦游戏、数字广告与科技创新,重新定义数字桥梁,实现生态共享共赢
- 沙利文最新报告:华为云位居汽车大模型市场领导者象限,加速自动驾驶落地
- 信安世纪与华为签署合作备忘录,共绘鸿蒙生态新蓝图
- 人工智能智库网络在京启动,百度、快手、华为、蚂蚁、腾讯、阿里等发起
- 国货旗舰来了!比亚迪华为联合发布方程豹 豹8上市,售价37.98万元起
- 陕西联通推出基于华为FTTR星光B50的全光FTTO+2.0新品,推进企业数字化转型
- 第五届“华为影像・金鸡手机电影计划荣誉揭晓” 推动全民共创时代加速发展
- 华为盖刚:开放合作,携手致远,共筑智能时代的软件根基和开源生态
- 长城汽车与华为终端云服务全面合作,Petal Maps 车载地图将在海外上线
- 华为助力深圳荣获2024年“世界智慧城市大奖”
- 奥运冠军王濛为问界新M7点赞,华为ADS 3.0智能泊车让停车变得更轻松
- 华为乾崑智驾加持,方程豹豹8正式上市,开启智能越野新时代
- 岩山科技:深化与华为合作,共筑鸿蒙生态新未来
- 上市至今好评如潮,华为nova 13系列凭何成为极具性价比的5G手机?
- 鸿蒙版QQ音乐、酷狗、汽水、华为音乐已可用,海量正版音乐随心听
- 青云科技信创云完成与华为鲲鹏技术认证,助力国产数字化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