虞凌云:人工智能企业达4000多家 70%未拿到投资
2018-07-05 15:46:04爱云资讯阅读量:982
近日,由北京市经信委组织相关单位,通过大量的调研和专题讨论,编制而成《北京人工智能产业发展白皮书(2018)》(以下简称:《白皮书》)正式对外发布。《白皮书》首次披露了中国AI公司数量,截至2018年5月8日,全国人工智能企业4040家,北京市人工智能企业1070家,占比26%。“但是,据《白皮书》透露,目前全国拿过风投的人工智能公司仅占全国AI公司总数的30%,也就是说,还有70%的企业仍处于较为艰难的创业阶段。”虞凌云感慨。
虽然近年来人工智能非常火爆,但是现在所面临的现实是,人工智能似乎概念大于应用,能够成熟落地的产品不多,虞凌云解释,这也是为什么各大公司对AI的兴趣慢慢收敛的原因,尤其人工智能深度学习技术正面临着发展的瓶颈。“人工智能技术之所以能够火热,主要是基于大家对其带来革命性应用升级的期待。但如果应用迟迟无法落地,也就不难理解为什么大家的激情会被浇灭了。在我看来,人工智能必须要先想清楚解决什么问题,也就是做什么应用,才能考虑怎么解决的问题,也就是怎么把应用落地的问题。”虞凌云表示。
想清楚AI要解决什么问题后,虞凌云表示,应用落实的过程仍会难倒一大批企业。虞凌云告诉笔者,应用落地的难点在于,AI的应用落地严格来说都属于跨领域,除了需要有庞大的数据分析,还要有跨领域的专业人才,同时还需要在“AI+X”这两个领域具备大量的实验数据,只有三方面都具备优势才能真正实现AI的落地。
可见,人工智能企业,除了在大数据等技术方面需要投入大量的资金外,在广纳跨领域人才方面也需要有极大的投入,虞凌云认为,充足的资金是人工智能企业冷启动阶段不可或缺的要素。
此外,人工智能公司所面临的创业压力非常大,虞凌云表示,除了AI热潮下涌现出的大批创业公司外,国内各家大型互联网公司甚至传统企业也都在抢夺AI领域高地。如百度的无人驾驶汽车、京东的无人配送、苏宁的无人快递车以及腾讯阿里系的各类黑科技研发,都给创业公司带来了巨大的生存发展压力。
那在这样“内忧外患”的环境下,这4000余家人工智能公司以及后来者们,要如何才能在资本渐冷、需求仍旺的时代下生存呢?虞凌云表示,人工智能是一个门槛较高的行业,不能仅因为风口就扎堆进军,而是真正想清楚要解决什么,了解面对的风险,具备强大的冷启动资源后,再去落实解决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