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慧交通落地的“技术范式”:科技驱动出行效率变革

2020-07-07 11:53:41爱云资讯阅读量:536

“我们无法在研究的一开始就界定价值,而是必须在研究的进程中发现价值。”CUNY教授、剑桥大学博士大卫·哈维(David Harvey)在《资本的限度》中提到。

诚如斯言,技术的应用价值也是在不断动态变化的,只有在其逐渐商业化的过程中研究和发现其潜在价值。比如大数据、AI、人脸识别等数字化技术,在不断商业化的进程中,不断拓展其价值空间。

今年7月1日,全球首例“戴口罩人脸识别”系统在哈尔滨落地,哈尔滨市民进出地铁无需摘戴口罩,可直接刷脸过闸。作为智慧交通的“急先锋”,人脸识别支付的多元商业化也标志着智慧交通的加速落地。

今年3月份《中国城市轨道交通智慧城轨发展纲要》出炉,《纲要》明确提出,要以新兴信息技术与城轨交通深度融合为主线,推进城轨信息化,发展智能系统,建设智慧城轨。

随着新型智慧城市建设与城市发展战略的深度融合,我国轨道交通产业进入爆发式增长阶段,安全、便捷、高效、绿色、经济的新一代中国式智慧型城市轨道交通成为重要的发展趋势,同时,智慧轨道交通技术的落地,也是交通强国战略的深入推进。

智慧轨道交通是一个庞大而复杂的系统,如果深入探究,可以发现其背后是大数据、互联网、人工智能、云计算、人脸识别支付等新技术与交通行业的深度融合,以此为根基,智能化、数字化、信息化、网络化与轨道交通建设融合,成为新的发展趋势。

相关在智慧交通领域的大规模推广和应用,使城市轨道交通具备可感知、可决策、可运营和可服务的特征,让行业资源配置优化能力、公共决策能力、行业管理能力、公众服务能力得到有效提升。

2020年3月4日,正式提出加快人工智能、大数据中心等新型基础设施建设。

新基建在智慧交通的落地,本质上就是交通领域的数字化,核心在于数据驱动下的公共交通效率提升与服务能力提升。

智慧地铁是希望将轨道交通可数字化要素进行数据化处理,通过对车站时空范围的感知、互联、分析、预测、控制,实现对数据的收集、处理、发布、交换、分析和利用,为交通参与者提供多样性服务。

人脸识别支付则是把人的要素进行数字化。以数据为原料,以算法算力为支撑,把金融科技与公共服务的链接延伸至跨轨道交通平台上,推进智能票务数字化落地,达成智慧交通的数据效率。

以智元汇此次“戴口罩人脸识别系统”为例,乘客通过下载“智惠行”APP录入人脸的数据,把人与轨道交通系统进行深度绑定,不仅可以实现戴口罩刷脸乘车、无接触过闸机,根据疫情防控需要,可还原特定人员的乘车轨迹。

智慧地铁便利出行的背后,离不了强大的技术支持。

据悉,智元汇从 2019年开始研发基于人脸识别的新一代 AFC 支付技术,已经达到了大底库、高精度、高并发、低延时的业务需求。在车站终端,智元汇采用镜头宽动态+ISP 软调技术,加上RGB+红外摄像头,完美实现人脸迅速、精准识别,拒绝面具、电子屏攻击,确保乘客安全、无感通行。

基于自身技术力量,智元汇成为智慧交通的基础设施建设者,为国内智慧地铁基础设施建设,打造了可以参考的范本。

从政策层面来看,这也符合《纲要》中关于“2025年目标”提出:到2025年基本形成中国式智慧城轨特色,跻身世界先进智慧城轨国家的目标要求:基于大数据、云计算以及AI算法的智慧交通体系,是实现这一目标的关键。

而以智元汇为代表科技企业力量,正是落地这一核心环节的关键。

我国轨道交通的起步可能不是最早的,但却是发展最快的国家之一。以地铁的支付环节作为“样本”观察,我们可以发现轨道交通发生着翻天覆地的变化。

从早期 IC 卡到 token 票卡,再到如今的二维码识别、人脸识别系统,轨道交通出行“脱媒化”成为发展趋势,在C端年的支付体验上,人为操作环节的减少,让支付变得更加简单、高效。

管中窥豹,我们可以发现国内智慧轨道系统发展有三大趋势:

一是,C端体验上的便捷化。

二是,交通管理处置的数字化。

三是,轨道系统运转的效率化。

近年来二维码支付方式逐渐流行,乘客向自动检票机上出示乘车二维码,验证通过后进出站。该方式虽减少了票卡的接触,但操作步骤繁多,经常导致闸机通道通行不畅;此外,由于各地标准不一,基本无法跨城市通用,公共轨道交通运转效率有待提升。

随着大数据、AI人脸识别、以及云计算等新技术在轨道交通领域的融合落地,智慧轨道交通支付“脱媒化”使得地铁出行更加便利。

在交通管理处置的数字化方面,以信息化数据化的轨道交通治理中台,实现轨道交通管理的全链路数字化。

比如,智元汇升级搭建的国内首例覆盖客运全流程的基于态势感知(含视觉)的 NCCC 线网客流大数据信息化平台,颠覆了原有的信息化系统建设存在的资源分散、部门分治以及数据不共享等问题,实现了真正意义上的“数字化中台”。

以人AI人脸识别技术为前端触达,以数字化的能力中台为决策支撑,最终达成的是智慧轨道交通系统运转的效率提升。

直观的映射在日常的的运行中,则是客流运转效率的大幅提升。比如,在智元汇的智慧交通解决方案中,仅需300毫秒内就能够对人脸进行识别,闸机即可放行,便于乘客快速通过。通过上述方式有效简化进站流程、大幅提升进、出站效率。

对于智慧轨道交通领域而言,这样的效率升级意义在于推动行业进入“数据经济”时代。

交通“搭台”技术“唱戏”,最终奏响“数据经济”的旋律才是智慧轨道交通落地的关键所在。

经济学家布莱恩·阿瑟在《科技的本性》(The Nature of Technology)一书中提到“一项技术被其他技术共享,大量的应用进步就自动产生了”。

实际上,基于AI、大数据的人脸识别技术就是这样的“被分享的技术”。从手机解锁,到移动支付,再到智慧出行,人脸识别正在不断拓展应用领域,其价值空间也在不断延展。

背后的逻辑在于,基于智慧轨道交通的数字化中台,以数据的形式把C端客流数据与轨道管理中台数据打通,从而形成一个智慧轨道交通“数字化全景图”,从而实现整个行业的轨道交通运转效率提升。

这样的数据价值也能够被其他领域复用,比如社会公共安全管理,再比如,疫情期间,地铁作为人流量大、空间较为密闭的场所,疫情防控是重中之重,而口罩人脸识别技术的应用对于疫情防控也有重大作用。

从这个角度来看,人脸识别系统在轨道交通产业的落地,也有着重要的社会价值。

相关文章

人工智能技术

更多>>

人工智能公司

更多>>

人工智能硬件

更多>>

人工智能产业

更多>>
关于我们|联系我们|免责声明|会展频道

冀ICP备2022007386号-1 冀公网安备 13108202000871号

爱云资讯 Copyright©2018-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