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距离打“飞的”的日子,还有多远?

2020-03-27 08:41:04爱云资讯阅读量:807

作为“科技战疫”的一份子,无人机在这次新冠肺炎疫情期间也出了一份力——巡查喊话、消毒、物资运输,甚至搭配热成像传感器来测量体温。而这其中,除了常见的小型无人机,还有一种特殊的载人级无人机也参与进来了。

有着“无人机第一股”之称的亿航智能,近期宣布实现了城市空中交通(UAM)系统在医疗救援运输场景中的实际应用——全自动电脑操控的亿航216飞行器成功将医疗物资从广西贺州广场运送至 4 公里外的贺州人民医院,精准平稳降落在医院 25 楼屋顶的平台,随后自动返航,完成 8 公里自动往返飞行任务。

亿航 216 飞行器,一款大型“无人机”产品,可以载运两名乘客,亿航将其称为全自动无人驾驶飞行器(AAV)

除了运送医疗物资,亿航还在贺州进行了一系列医疗救援人员运输飞行演练,包括夜间飞行,航程覆盖整座城市(超过 15 公里),亿航智能首席战略官徐华翔也作为乘客亲身参与了实地飞行演练。

“我们通过这样一种相对来说更安全、更精准、噪音更小的飞行器,实现了空中救援、空中救护车的功能,实际上也为未来运用空中通道进行医疗救援开创了一个新的实践模式。”徐华翔近日在接受 InfoQ 采访时表示,这次的应用进一步证明了公司技术、产品和模式的可行性。

事实上,将载人无人机应用到医疗救援运输并不是近期才有的创新。早在 2016 年,亿航就与美国生物科技公司联合治疗公司(UTHR)签署了 1000 台自动驾驶载人飞行器的开发采购计划,以用于移植用人造器官的紧急运输,并且已经在加拿大蒙特利尔市的机场展开测试。

“亿航的产品除了可以充当‘救护车’的角色,也可以应用到空中旅游观光及空中交通,应用场景很多。”徐华翔介绍道。据悉,亿航 216 已经陆续交付给中国、欧洲及北美地区来自旅游、医疗、交通行业的众多客户。

“载人飞行”赛道

亿航智能成立于 2014 年,亿航创始人兼 CEO 胡华智曾表示,公司从成立的第一天就以研发生产载人自动驾驶飞行器为主要目标,并且这个目标从未变过,亿航所有业务都围绕此目标展开。

在可载人无人机出现之前,亿航也曾推出过消费级无人机,但和大多数竞品遇到的问题类似,在消费级市场难以在大疆的阴影下分一杯羹。此后,亿航的业务逐渐从 to C 转到 to B,小型无人机主要接的是企业或政府的订单——通过无人机编队表演做宣传活动。

2016 年1月,亿航发布首款载人飞行器亿航 184——纯电力驱动,不需要飞行员,乘客只要输入目的地,无人机就会把他们送到想去的地方。当时美国《连线》评价该产品为 “A Special Kind of Crazy”,“疯狂”的背后到底是营销还是实力,相关质疑声此起彼伏。

直至载人飞行的实践落地,这类“飞行的士”产品的真实性才得到确认。2018 年,亿航再次发布两座版载人飞行器亿航 216。

从 2019 年开始,亿航向“载人”目标前进的步伐明显加快了。2019 年 1 月,亿航成为中国首家且唯一的载人无人机适航审定试点单位;同年 5 月,亿航在中国浙江省启动了全球首个城市空中交通客运服务;8 月,亿航宣布与中国一线城市广州市政府达成战略合作,广州有望成为全球首个启动城市空中交通载客服务的城市。

海外方面,亿航也在积极与各国政府和企业展开合作,共同探索和布局城市空中交通。除了广州市,亿航相继签约了奥地利林茨市、西班牙利里亚市和塞维利亚市作为其空中交通试点城市。本月初,挪威民航局向“亿航 216”颁发了运行许可,允许亿航 216 在挪威和当地客户一起进行测试和认证飞行,这也是亿航 216 在欧洲取得的第一个运行许可。

此外,亿航还获得了美国联邦航空管理局(FAA)颁发的全美首张载人级自动驾驶飞行器的特许飞行证,今年 1 月亿航 216 已经在美国北卡罗莱纳州完成了在美国的首次公开飞行。

虽然载人自动飞行器从首飞到常态化飞行仍有距离,但亿航正试图通过积累更多实践经验来说服市场。

技术、资金、法规,缺一不可

到目前为止,亿航全自动飞行器已经成功进行了 2000 多次载人及不载人飞行测试。按照原计划,亿航全自动飞行器将在 2019-2020 年实现全面商业运营。

但新冠肺炎的爆发对全球各行各业都带来了巨大影响,徐华翔坦言,“商业运营的整个流程会受到影响并有一些推迟。但是我们觉得从中长期发展来看,趋势不会变化,我们对今年实现全面商业运营还是保持信心。”

亿航 216 完成广州城市内空中观光游览商业化应用场景的飞行首秀

2019 年 12 月 12 日,亿航终于登陆资本市场,在美国纳斯达克全球股票市场挂牌上市。

招股书中的财务数据显示,亿航存在较为严重的亏损。2017 年、2018 年和 2019 年前三季度,亿航智能营收分别为 3169.5 万元、6648.7 万元和 6713 万元,亏损额却分别高达 8657.5 万元、8046.3 万元和 4783.8 万元。

亿航的主要收入分为四部分,包括空中交通解决方案(载人交通和物流运输)、智慧城市管理、空中媒体(无人机编队表演)和“其它”。从营收占比看,亿航在空中媒体的营收重心正逐渐向空中交通部分转移:

空中交通 2017 年营收占比为 0,2018 年 4.7%,2019 年前三季度 72.6%;

智慧城市 2017 年营收占比 3.9%,2018 年 45.8%,2019 年前三季度 0.2%;

空中媒体 2017 年营收占比 57.4%,2018 年 47%,2019 年前三季度 26.1%。

需要注意的是,城市空中交通赛道的玩家越来越多,除了像亿航这样的新兴企业,更不乏空客和波音等大公司的身影。网约车巨头优步 Uber 预计于 2023 年正式推出空中拼车服务。

截至 2019 年 12 月 5 日,亿航完成 38 台载人级自动驾驶飞行器商业化交付,还有 48 台待交付订单。

显然,将未来寄托在空中交通市场的亿航,在这个关键上升时刻,需要更多资金去让产品迅速成熟、加快量产以及抢占市场。

从市场预测来看,城市空中交通市场的发展潜力巨大。咨询机构 Frost&Sullivan 预计,2019 年至 2023 年,载人城市空中交通的收入将以 531% 的年复合增 率从 30 万美元激增至 29 亿 9500 万美元,而同期货运 / 物流城市空中交通收入的年复合增 率为 740%(从 1800 万美元增长到 460 亿 4600 万美元)。

摩根士丹利最近的行业研究报告亦显示,到 2040 年,世界城市空中交通行业收入或将增长到 1.5 万亿美元。

即便如此,在亿航看来,上述机构报告的预测仍过于保守。“根据我们判断,亿航全自动 行器将在 2019-2020 年实现全面商业运营,进而可能提前触发市场的爆炸性增 。”亿航在近日推出的智能城市空中交通系统白皮书中如此写道。

根据亿航的测算,亿航 AAV 产品成本为 30 万美元,单元运营成本大约为人民币 10-12 元 (单座 / 每公里),约合 1.43-1.71 美元,以 10 年折旧年限、20 小时 / 天(6000 小时 / 年)的运营时间计算,并扣除电力成本等,运营商只需要定个比纽约出租车费(2.5 美元,基本费率加 1.56 美元 / 公里)略高的价格便足以支付成本。

“我们相信这一盈利模式最终将被证明会产生可观利润,以保障运营商能在 2 年内收回成本。”在亿航看来,其商业运营模式的可行性很大。

徐华翔认为,未来包括电池技术、新型材料、空气动力学、5G 网络以及降噪等领域技术的持续突破将进一步推动城市空中交通行业的发展。

但是,在推动技术发展和加大资金投入之余,要实现飞行器的商业化运营,法规问题仍是发展的主要限制——相关机构应如何管理空域才能使得众多飞行器安全运行?这里面的相关机构可能包括军队、 航管理局(如美国联邦航空局、欧盟航空安全局、中国 用航空局等)、当地机关(包括公安、公共交通管理机构等),各方要如何平衡利益、协调合作并制定统一而清晰的规则仍是亟需解决的一大难题。

值得期待的是,虽然实现空中的士还需时日,但至少它已不是遥远的幻想了。

相关文章

人工智能技术

更多>>

人工智能公司

更多>>

人工智能硬件

更多>>

人工智能产业

更多>>
关于我们|联系我们|免责声明|会展频道

冀ICP备2022007386号-1 冀公网安备 13108202000871号

爱云资讯 Copyright©2018-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