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科学家首次揭开月球背面地下浅层结构神秘面纱
2020-02-27 10:12:26爱云资讯阅读量:814
北京时间2月27日凌晨,国际科学期刊《科学·进展》在线发表了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科研团队在月球深空探测领域取得的重大发现。该团队利用嫦娥四号玉兔二号月球车上搭载的测月雷达,首次揭示了月球背面着陆区域地下40米深度内的地质分层结构,发现地下物质由低损耗的月壤物质和大小不同的大量石块组成。这一研究成果对于了解撞击过程对月表的改造、火山活动规模与历史等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北京时间2019年1月3日,嫦娥四号探测器在月球背面最古老且最大的南极-艾特肯盆地内的冯卡门撞击坑底部成功着陆。测月雷达好比是一台给月球做CT的设备,它在2019年1月4日早上9点29分35秒开始工作,是基于前两个月昼期间500 MHz的高频通道雷达所探测的数据。根据获得的物性参数和雷达图像,沿着月球车行走的106米的路径,在深度40米的范围内,识别出了三个不同次表层地层单元。
第一单元为从月球表面到地下12米的细粒月壤,内嵌有少量石块,此月壤层形成于多个撞击坑互叠的溅射物之上,这些溅射物可能来自周边的芬森和冯卡门L撞击坑等。
第二单元从地下12米到24米,这是雷达图像上回波强度最大的区域,表明内部存在大量的石块,甚至形成了碎石层和碎石堆,说明溅射物的沉积不仅仅是地毯式的铺散,也会伴随着物质之间的剪切、混合、挖掘以及二次撞击坑结构扰动等复杂的地质过程。
第三单元从地下24米到40米,雷达回波明暗交替变化,是不同时期、更古老的溅射物的沉积和风化产物。深度40米以下雷达信号微弱,高频通道雷达信号已无法推断其物质特性。结合区域地质历史,推测在嫦娥四号着陆点附近,完整的月海玄武岩覆盖在月表以下大于40米的深度。
研究团队介绍,这项研究工作通过嫦娥四号测月雷达的直接就位测量,获得了月球背面地下浅层的第一张雷达图像、月表下物质的特性参数,以及溅射物内部地层序列。人类首次揭开月球背面地下结构的神秘面纱,极大地提高了我们对月球撞击和火山活动历史的理解,并为月球背面的地质演化研究带来新的启示。
相关文章
- 彰显实力!冠宇集团参与项目荣获广东省科学技术进步奖!
- 生生不息,AI有可为:360智慧商业刘玲出席秒针2023营销科学大会
- 统信软件荣获2022年度北京市科学技术进步奖
- 华瑞同康入选美国《生命科学评论》杂志“2023亚太地区生物科技创新企业TOP10“
- 2.0版世界青年科学家峰会精彩来袭,千万级科普大V领衔科学分享,带领公众走进奇幻AI新世代
- 中国科学院大学教授吴易明最新解析:《何为“具身智能”》
- SGS助力亨通高压加入SBTi科学碳目标倡议
- 中国信通院联合阿里云、清华大学网络科学与网络空间研究院发布《“DNS+”发展白皮书》
- 温州科技馆焕新开馆,全国优秀科学秀展演精彩上演,浙里科学有“温”度
- 冠军揭晓!2023『猛犸杯』国际生命科学数据创新大赛圆满落幕
- 高振记:利用地质大数据,推动地球科学发展
- 威盛人工智能研究院与中科学院签署战略合作,助力中国青少年科学素养提升
- 科大讯飞与国家广播电视总局广播电视科学研究院签署战略合作协议
- 图格医疗亮相全国泌尿外科学术会议,尽显国产影像新风采!
- 中信科移动首席科学家王映民:持续创新实现5G-A 10倍能力提升,赋能行业数字化转型
- 点猫科技亮相第82届教装展,以多场景解决方案助力科学教育加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