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软亚洲研究院刘铁岩:人工智能仍在初级阶段,落地需产业方共同努力
2021-07-03 12:30:19爱云资讯阅读量:939
作为链接微软人工智能技术和各领域企业的机构,微软亚洲研究院在AI领域一直受到外界诸多关注。
在近日举办的第四届微软亚洲研究院创新论坛中,微软亚洲研究院副院长刘铁岩对媒体,分享了他近些年对人工智能在产业落地的一些实践和观察,并给出了他的建议。
刘铁岩认为,虽然人工智能已经取得了突飞猛进的发展,在各行各业都起到了作用,但整体来看仍然有很长的路要走,尤其是产业价值与科学价值方面。
“在产业价值上,我们认为人工智能仍然在相对浅层次的领域发挥作用。深度学习在人脸识别、语音识别、自然语言处理这些人机交互界面上应用最广泛。强化学习则主要是在一些虚拟的或者封闭的问题中发挥作用,在这些相对来说环境简单、规则清晰的问题上表现良好。”
根据刘铁岩的论述,目前人工智能有限的一面在于,在工业界核心的决策问题上依然很有限,传统运筹学仍然是很多行业的标准解决方案。在AI科学领域,也仅是在一些辅助问题上发挥作用,如对噪声数据进行预处理,对光谱数据、天文图片进行模式识别等。
技术与应用相互驱动发展,在这种“局限”背景下,产业方如何接纳人工智能落地,人工智能怎么帮助产业实现降本增效,产业场景又如何反哺人工智能技术本身,推动技术的发展?
以下为刘铁岩部分采访摘要:
问:在过去这几年中,跟各行各业的合作和跨界合作中您有什么感悟,如何去合作才能更高效地让AI落地,产生更好的价值?
刘铁岩:过去这4年感受还是挺多的。我们在2017年开始做创新汇,当时并不是所有的企业都有强烈的意识,可能开始只有几家企业对于智能化转型很有信心、有兴趣,后来随着时局的变化、大潮的涌来,越来越多的企业开始对这件事情越来越重视。
如果回过头来做一个总结或者反思,我们感觉一家企业是不是真的勇敢,真的开放去拥抱这些自己不熟悉的领域,这件事情非常重要。很多企业在自己的行业里非常成功,百年老店,做了非常多的积累,也建立了自己的技术门槛,但是不够开放。当一个完全新的技术出现的时候,是一种陌生排斥的态度,觉得总有一天他们会被新的技术所颠覆。这是属于人的部分,很多领导者需要去改变。
问:用人工智能技术进行智能化转型,对于企业本身来说有什么门槛和要求吗?
刘铁岩:智能化的门槛,最主要的是企业的愿望和他们的组织架构里是不是有一些人真的大力推动这件事情,是不是抱着开放心态,是不是能够相信和包容技术的进展。这里人的方面最重要。
企业要想真正拥抱人工智能的智能化转型,一定需要有一些核心决策者是可以理解AI技术的。这个角色被称为AI Manager,可以更了解他的组织架构,在内部跟各个部门之间协调,能把人工智能技术落实到各个部门当中去。如果没有一个能够去决策的人,每一个部门都各自为政,去探索AI在里面起什么作用,其实是重复造轮子,会浪费很多时间,并且因为大家认识的层面可能不一致,会导致各种不同的声音,最终这个智能化转型的愿望会进展的非常缓慢。
从物质基础角度看,最重要的是已经有了一定程度的数字化积累。如果他们所有的信息都没有以数字化的形式存在,想要让人工智能算法起到作用,就需要经历更加漫长的数字化过程,可能是5年、10年,因为需要很多基础建设。我们是希望找到有一定数字化基础的,并且是开放的企业去践行智能化的效果。
问:在您看来,现在AI的成熟度是否还不足以去落地实现盈利,实现AI真正在产业上推广,仍然需要更加偏共创和学术界的方式吗?
刘铁岩:我并不认为AI不能够创造产业价值,只简单地使用一些AI工具或者算法,是不会轻易地创造产业价值。一个技术真正产生实际产业价值,一定有很长的路要走,这是大家必须要认知的一个事实。
这涉及到两方面共同的认知。比如说,今天我强调更多的是作为人工智能的学者要有这个认知,要走出去跟企业合作,跟基础学科的科学界合作,要做跨界共创。但是很重要的另外一方面是这些企业和行业,这些人工智能的客户,他们也必须认知到人工智能工具不是拿来开箱即用的东西,是要结合自己业务的特点做深入的定制化和共创。
如果他们有这个认知和耐心,我相信人工智能落地会比今天好得多。因为很多客户希望开箱即用,当打开箱子发现不那么好用的时候,就会出现所谓的排斥感、冷淡感,这在AI历史上的几次寒冬、几次春天都已经被重复了很多次。并不是AI技术不行,AI技术一直在强劲地增长,只是大家的期望值不恰当。没有付出,只是等着收获,这会导致AI落地迟缓。
问:您刚刚说需要两方共同努力,您期待企业方付出怎样的努力?
刘铁岩:我觉得第一个是勇敢的心态,大家要能够拥抱技术,并且不是以一个旁观者和裁判的心态。要想人工智能技术的提供方和企业共同成功,后者必须是抱着一个运动员,而不是裁判员的心态去做事。他们必须能够真正下场,知道这是我们共同的比赛。成功需要双方的努力,我觉得这个心态太重要了。
因为我们在跟企业互动的过程中会看到完全不同的态度,有些态度就是等着,问题提出来了,你要给我解决好,问题解决不好就说明AI没有用。也有企业抱着非常开放的心态,很相信AI,虽然我不懂,你能不能不断教育我,并且教育我的团队,让我的团队能够在过程中配合这些AI学者共同把这件事情往前推动。
这两类人我们都看到过,结果一定是大相径庭的。所以我觉得最重要的其实还是心态问题,是不是能够all in去看待人工智能的影响,而不是在旁边风言风语看一看热闹,分水岭就在这里。
问:心态上如果有分歧,是不是意味着很多AI的作用其实并没有强大到让所有人都看到?
刘铁岩:我觉得话不能这么讲,因为我前面提到过AI是一个工具,任何一个新工具出现时一定有些人会有排斥心态,有些人会有欢迎心态。如果这个技术已经成熟到童叟无欺的地步,每个人都可以理解,那么它的价值也已经消失了。
举个例子,今天造车这件事情本身已经不是一个利润非常高的行业了,很多人都会开车,但在最初汽车替代马车的那个时代,质疑声遍地都是,很多人觉得汽车这个东西是个怪物。但是第一波尝到了汽车、发动机或者电动机这一系列技术红利的企业就成了百年老店。
我觉得历史在不断地重复,遇到新技术,不是等着这个技术成熟到每个人都已经完全了解它、知道它怎么应用,而是怎么去抱着勇敢的心态作为第一波尝鲜者才能吃到技术的红利。
问:对于客户来说,现在AI对他们来说是一个创新业务,尝试的心态更多,还是说AI已经可以为他们创收了?
刘铁岩:人工智能为企业带来实实在在价值的例子比比皆是。我认为AI不是一个虚像,不是一个空中楼阁,它在很多现实领域里面有价值,并且可以创造价值。
相关文章
- 百模论剑决赛收官日 | “人工智能+”鏖战四日,战果即将揭晓!
- 微软推出Copilot Actions,利用人工智能自动执行重复性任务
- 微软宣布举办大型线下黑客大会 为人工智能安全提供高达400万美元奖励
- 百模论剑决赛第3日 | 各地团队赴蓉参赛,“人工智能+”智慧碰撞
- 人工智能智库网络在京启动,百度、快手、华为、蚂蚁、腾讯、阿里等发起
- 百模论剑决赛第2日 | 多赛道展演答辩,“人工智能+” 活力迸发
- 百模论剑决赛第1日 | 15支队伍首发亮相,“人工智能+”表现亮眼
- 木愚科技:智驭人工智能,领航“AI+”产业实训未来
- 2025 福布斯中国人工智能科技企业 TOP 50 评选正式启动
- 百模论剑·首届全国“人工智能+”行业应用创新大赛决赛在成都开战!
- 菲沃泰:与魔形智能科技合作 以人工智能赋能新质生产力
- 优刻得孔明智算平台入选《2024年人工智能先锋案例集》
- 钛动科技CEO李述昊:通用人工智能趋势下的全球化产业观察
- 上海人工智能实验室周伯文:AI+6G是驱动未来创新的双引擎
- 中国人工智能影响力人物谌鹏飞行善公益演讲--《AI就是爱》
- 安恒信息人工智能大模型“恒脑”完成与麒麟软件适配认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