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医学科普步入黄金时代——专访腾讯医疗副总裁张猛

2019-08-16 16:51:23爱云资讯阅读量:1,285

腾讯医疗副总裁兼医疗资讯产品中心 总经理张猛接受媒体采访

日前,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新闻中心与腾讯医典在京举行签约仪式。腾讯医疗副总裁兼医疗资讯产品中心总经理张猛在签约仪式上表示,在健康中国行动等一系列政策推动下,我国互联网医学科普将逐渐走向“中央厨房”模式,实现科普内容的专业生产、用户需求的精准匹配,以全链条、标准化流程,构建可信赖的互联网医学信息传播语境,助力医疗体系从疾病治疗向健康管理转变。健康中国行动将为互联网医学科普带来新一轮发展契机,如何在这个春天里耕耘,张猛接受了本报记者专访,介绍了腾讯医典的逻辑思维和战略战术。

跨界捕鱼:腾讯做医学科普的初心

记者:腾讯是社交和数字文化领域的领军者,跨界进入医学科普这个壁垒很高的领域,腾讯的初心是什么?

张猛:对于腾讯而言,通常做决定的时候,我们会有两段决策逻辑。首先,这件事值不值得做,对用户有没有价值;第二,该不该我们做,我们是否能比别人做得好。

先看值不值得做的问题,腾讯医典差不多是2017年下半年发力的,从互联网的角度看已经有些晚了,要知道距离2007年iPhone发明,我们进入移动互联网元年,已经过去10年了。但你会发现,医学科普领域进展依然有限,互联网只是让知识的获取容易了,但对医学科普的本质性变革并不大,甚至由于伪科普的存在,该领域的发展受到了限制。在这样的状况下,对于拥有10亿级用户的互联网平台腾讯而言,做科普已经不仅仅是业务战略层面的考量,而是一种责任。

记者:当前,专业医学科普机构或者平台不胜枚举,医生个人网红IP也大有人在,腾讯医典作为后发者,为什么不和这些平台合作,而是选择自建?

张猛:这个问题其实可以回到我们决策逻辑中的第二部分,那就是我们自己做,是否可以比别人做得更好。的确,网上已经有一批平台在做伪科普的辟谣,但无论怎么辟谣,放到互联网医学科普传播的整体生态里,很多正确、本该值得信任的科普内容还是会处在一个弱势地位。回过头看,近年来的医学科普传播取得了不小的进展,但是依然会有缺失。

首先,国内大多医学科普资讯平台提供的知识点是碎片化的、单一的,只是医学服务的延伸,这其实是对科普作用的一种弱化。对于疾病来说,从预防、诊断到治疗、康复是一个体系化的内容。比如肺癌,到底是手术好、放疗好还是化疗好?如果是化疗,采用哪种药物化疗会好?问题一环扣一环,市面上的科普产品少有用知识树的方式将知识点梳理清晰,患者据此作出的决定也将是欠周全的。

其次,在科学知识之外,构建科学思维同样重要,也就是我们现在说的提高健康素养。思维方式的启蒙比获取知识点更重要,需要推动患者相信科学、相信专业医学,遇到问题用理性和逻辑解决。而知识树和知识图谱,以体系化内容框架,能推动患者逻辑化、系统化地思考自己遇到的疾病问题。这就像劈木板,诀窍在于着力点的选择,顺着纹路比胡乱砍会更省力,也会更有效率。

所以我们几乎是从无到有,把疾病的知识图谱体系建立起来。从早期预防,到疾病诊断、治疗,再到后面的康复,一个疾病、一个疾病去拓展。我们希望提供的不仅是一个个正确的知识点,而是能够将这些点串成面,帮助公众形成体系化思考和鉴别真伪的能力,也就是通常说的“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在中国互联网上,深度、体系化地去做医学科普,腾讯医典走在前列。

知识图谱:期待更多医生给予专业指导

记者:体系化知识图谱的建设离不开专业医生的参与。在腾讯医典找到了做科普的动力和价值后,去打动医生来做这件事的动力是什么?

张猛:其实医生的动力一直都在。很多人会先入为主地认为医生不愿意做科普,因为没有激励机制,而且工作又很繁忙,实际上并不是这样。医生非常愿意把自己的知识拿出来分享,一方面可以更好地帮助患者缓解病痛,另一方面也可以让医生的日常工作更有效率。有医生用户就反馈,他们用腾讯医典作为查房时的工具,有些问题在有限的时间里讲不清楚,就请病人先查询,然后再沟通。如果有很好的平台或者工具来承载日常接诊过程中被问及最多的基础性科普知识,那么它就可以成为临床的有效补充,帮助医生提升接诊效率,让医生将更多的时间花在治疗上。

很多医生都有类似想法,但有一个前提是,必须要有一个信得过、又有广泛用户基础的平台,简单来说就是,质量和流量缺一不可。

记者:医学知识图谱体系的构建其实是非常复杂的工作,专家时间又非常有限,腾讯医典是如何将这项工作进行拆解,同时又保证最后出来的内容是成体系化的呢?

张猛:这个我们前期也做了很多思考和探索。知识图谱的生产是一个长期的过程,怎么样去有节奏、有品质地生产内容?我们参考了工业化生产流程,同时基于医学科普的属性,创造性地将医学论文的生产模式引入科普内容的创作,从选题确定到内容撰写,从专业评审到后续迭代,确立一套标准工业化生产流程。

在具体操作中,我们会把每个疾病作为一个批次单元,各个环节集中与合作专家进行沟通。比如在选题环节,我们会先确定和这个疾病有关的核心知识点有哪些,也就基本奠定了整个内容的框架体系,之后到文章交付、审核、上线,都流水线似的有序完成。这样既保证了内容的体系化,也能更加高效、充分地利用专家的时间。

记者:通常这套流程走下来,需要多长时间?目前腾讯医典的内容建设进度如何?

张猛:通常来说,一个疾病从选题框架的确立到最后上线至少需要两三个月的时间,当中包含内容撰写、修改及审阅。以一个疾病50篇文章打底,一篇文章2000字来计算,相当于完成10万字左右的专著。我们知识图谱内容的建设是多线程同时推进的,截至目前,腾讯医典已能覆盖超过8000个常见疾病的资讯,深度覆盖50余个肿瘤等重疾、慢病的体系化知识。肿瘤领域几乎能够覆盖90%患者的资讯诉求。

此外,我们笃信的一点是,在医学科普领域,慢即是快。将内容打磨好,讲求科学严谨性,做到核心知识点的穷尽,是我们更为看重的目标,而非流量思维、速度导向。这样的内容生产出来之后,是能经受住时间考验的。

折叠时间:腾讯医典的核心逻辑

记者:其实内容生产和触达是两种不同的逻辑,虽然我们的目标是构建体系化的内容,但对内容的接收方用户来说,还是点对点来获取,这方面腾讯医典是如何平衡的?

张猛:我们的核心逻辑是帮助用户“折叠时间”,将内容呈现作为一个在疾病知识点不断丰富完善,把书读厚,再将书读薄的过程。

目前,腾讯医典的疾病页内容排布形式是按照患者流程为主,将诊疗全周期用户可能需要了解的内容穿插其中。在一级页面主要展示这个病最核心的知识点,类似于热点标签。这些知识点会引起用户注意,由此再引导用户至二级页面,延伸出与之相关的知识半径。通过这些细节的打磨和呈现,我们希望传递给用户的不是一个个冷冰冰的知识,而是以一种类似对话的方式,持续赋予用户温暖感,走出疾病困境。

腾讯医典糖尿病页面内容

记者:健康知识普及已经被列为健康中国行动的首要任务,医学科普的生态环境也会迎来一些变化。对于腾讯医典而言,未来是如何规划的?

张猛:一方面,我们希望在搭建好体系化、结构化内容的模式和框架后,变成一个真正流动的平台和池子,用户能够找到他所需要的资讯,医生也愿意在这里贡献。而不是现在我们一边去找医生合作,一边去加强用户认知。未来,我们希望可以做得更自然,用户有需求来我们这里,专家来对接,变成一个互动的方式。慢慢地,腾讯医典的角色会退到幕后,成为一个嫁接医生和用户需求的平台。

同时,我们也希望更多地和政府、医疗机构、主流媒体合作,共同建设医学科普的“中央厨房”,充分发挥在专业内容生产及呈现方面的优势,将我们的体系化内容和生产方式对外输出。同时腾讯现有的内容生态平台与权威机构的矩阵平台可以形成合力,实现科普内容从专业生产到精准配送的全链条、标准化管控,让权威医学科普知识惠及大众,内化成类似每个人通识教育知识体系中的一部分,为健康中国建设提供有力的底层支撑。

相关文章

人工智能技术

更多>>

人工智能公司

更多>>

人工智能硬件

更多>>

人工智能产业

更多>>
关于我们|联系我们|免责声明|会展频道

冀ICP备2022007386号-1 冀公网安备 13108202000871号

爱云资讯 Copyright©2018-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