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恩达都在做,AI农业到底有什么魔力?
2018-12-17 11:13:07爱云资讯阅读量:1,189
AI能干什么?
它能与人类交流,能帮助人类识别并抓捕嫌疑犯,也能够协助医生进行诊断……不知不觉间,AI已经深度渗透人类的生活,帮助教育、安防、医疗等多个领域实现智能化升级。
然而,在AI向着人类生活全面进军的时候,依然有着“沧海遗珠”般的存在,比如农业。
农业已成AI的“试验田”,它需要AI
AI与农业之间存在一种“互利互需”的关系。
于农业而言,AI的加入能够帮助其解决劳动力短缺、工作效率低等问题。这其中,以植保无人机最具代表性。
某农业无人机运营商表示,一架载重10公斤的植保无人机,作业面积为8-12亩,每日作业面积可高达200-300亩。若是人为喷洒,人均速度最快1亩/小时,一台植保无人机的工作量相当于数十个人。
所需人工少、工作效率高……这种自动化、智能化的操作,很适合当下的农业。
“有很多过去的小农田变成了大片农田,这意味着机械作业越来越有优势。由人工智能技术驱动的农业,将会帮助减轻农民的劳动强度,同时也使整个作业过程更加环保。”斯坦福大学计算机系客座教授、原百度首席科学家吴恩达表示。
就在今年7月底,其所创立的AI公司Landing.ai与中联重科签署了战略合作协议,双方将在智慧农机等方面进行技术研发与合作。在吴恩达看来,用AI改造农业会让农民的工作更有效。
眼下,农业已经对AI有所需求,反之,于AI而言,农业则是一块“试验田”,也是一个大有可为的应用场景。
依旧以植保无人机为例,当无人机寻求B端应用的时候,存在需求、风险性较小的农业就成为了第一批“试验田”。2013年,无人机还处于“萌芽期”,所谓的植保无人机也才只有100架的保有量。彼时,从事喷洒作业的无人机就已经在农业中展示拳脚,并磨练、提升有关技术。
现如今,植保无人机在喷洒作业中的操作愈发成熟稳练,且保有量也翻了不止百倍。有数据统计,至2025年,国内无人机市场总规模将达到750亿,而农业植保无人机就占去了200亿的份额。
可以说,植保无人机代表了“AI+农业”的一个缩影。在农业这一场景下,植保无人机所搭载的AI技术得到了提升,并实现了自己的价值。
这之外,不同于已经半只脚踏入成熟期的植保无人机,自动驾驶农机、采摘机器人、农作物物联网监控……更多的“AI+农业”应用正处于不同阶段的发展期或是萌芽期。这也意味着,“AI+农业”的成长空间还有很多。
农业需要AI,但是农民“不信任”AI
调查机构MarketsandMarkets的报告显示,全球智慧农业市场在2017年达到了67亿美元,预计将在2018年达到75.3亿美元,到2023年则是135亿美元,预测年复合增长率为12.39%。其中,2016年人工智能技术在农业市场的价值为4.322亿美元,预计这一数值到2025年将变为26.285亿美元,预测复合年增长率为22.5%。
依照数据来看,“AI+农业”大有可为。然而,从眼下的情况来看,农民有时候并不“信任”AI,以致于不去用AI。
在许多人看来,诸如植保无人机这类自动化工具不能够取得他们的“信任”。换一种说法,AI+农业的软硬件应用对于他们而言是“陌生”的,而有时候,最终成效也难以保证。
目前,人们较为熟知的“AI+农业”产品为植保无人机,但截至今年6月,其普及率不足10%。这背后的原因有许多,包括飞手短缺、缺乏行业标准以致于植保效果难以有效评估等等。
植保无人机之外,“AI+农业”的软硬件应用还包括自动驾驶农机、物联网监控、采摘机器人等等。不可否认,一旦这些技术或产品被投入使用,它们将能够带来极大的农业经济效益。届时,通过物联网监测,农作物将能够朝着最佳状态的方向生长,而通过自动驾驶农机、采摘机器人等等,人力成本也将大大降低。
然而,这些还只是“未来”。
在现实情况中,这些应用有的还处于实验室中,有的才堪堪起步,比之植保无人机更让农民觉得“陌生”。
此外,在具体的实施上,它们也正面临一些难题。以物联网监控为例,农作物生病前兆是什么?怎样才是最佳生长环境?它的标准是什么?什么时候才是最佳收获时间?AI系统判断这些问题都需要大量数据的支撑,然而这方面却是相对缺失的,需要人们将以往弃之一旁的数据重新“捡起来”,建立一个数据库,以此去进行训练。另外,在某些地区,物联网所依赖的网络信号连接的稳定性也是一个问题。
再看采摘机器人,用某业内人士的话来说,这方面的技术并不纯熟,尤其是在力度掌控和工作效率方面,眼下并不如人工采摘更好。而在现实中也的确如此,虽然时有出现采摘机器人的最新动态,但多数时候只是有关公司、高校取得新进展,在具体的商业落地方面还不具备可行性。
最后
眼下看来,AI+农业的确具有发展前景,且植保无人机也打了一个较好的“开头”。但是,农民不“信任”AI、不采用AI也是一种较为普遍的现实。
依据目前的情况,在实施操作上,AI在农业上主要有两大主流方向,一类是物联网监控,一类是规模性、非精细型农作业,比如自动驾驶农机、植保无人机等等。
而在模式上,前者较为适合针对性的系统部署,后者多将采用租赁式,由一个团队进行运营,面向农民提供服务,如同现在植保无人机的服务模式。至于采摘等精细类操作,在技术等方面还需要多加磨合磨合。
相关文章
- 知乎上线AI大师免费课程 吴恩达沈向洋揭秘人工智能
- “世纪医生”Eric Topol与AI大师吴恩达对话AI+医疗,Subtle Medical受关注
- 专访吴恩达:5G让我们重新思考边缘计算和云计算
- 苹果拟收购自动驾驶厂商Drive.ai 吴恩达名列董事
- 中联重科AI布局再提速 吴恩达为其打造全球领先AI团队
- 吴恩达发朋友圈 宣布王冬岩加盟Landing AI
- 吴恩达也带不动了?Drive.ai被曝作价2亿美元寻求出售
- AI大神对2019年人工智能有何预测?吴恩达、Yann LeCun这么说
- 吴恩达都在做,AI农业到底有什么魔力?
- 吴恩达发布 “AI转型指南” 呼吁CEO要更懂AI
- AI道德被日益关注,吴恩达AI for Everyone课程也将探讨这一领域
- 吴恩达Coursera推出人工智能新课程 旨在为企业高管揭开AI的神秘面纱
- 吴恩达:人工智能寒冬不会到来,但我们太乐观了
- 吴恩达:AI影响力强过手机 “新一代工人”是工程师
- 吴恩达:要帮助伟大的公司变成伟大的AI公司 暂不关注盈利
- 吴恩达:我的AI商业化方法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