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明珠造芯片,是一种恰逢其时的“亡羊补牢”
2018-12-11 09:47:42爱云资讯1046
董明珠造“中国芯”难能可贵,破解“缺芯”之痛需要先驱者。
日前,珠海格力电器发布公告称,公司拟合计出资30亿元分别增资合肥中闻金泰以及珠海融林,上述资金将用于两家公司受让安世集团的上层股权及财产份额。
公开资料显示,安世集团的核心资产为安世半导体,专注于逻辑、分立器件和MOSFET(金属氧化物半导体场效应晶体管)市场,市场占有率均位于全球前三。
这是格力电器迄今为止最大一笔对外投资,也是继格力电器成立全资子公司——珠海零边界集成电路有限公司后,在芯片领域的再次布局。先前,董明珠曾放言,“格力要砸500亿做芯片。”
未来中国能否破解“缺芯”之痛?企业的选择是既不妄自菲薄、自甘落后,也不能妄自尊大、掉以轻心。
不可否认,芯片的试错成本高、排错难度大,专利又被巨头垄断,让这个行业的发展注定艰难。但正因为难,我们才应当迎难而上。如果不追赶,差距会越来越大,而如果追赶的话,又要耗费巨额资金。两害相权取其轻,芯片行业越是有差距越是要追赶。
问题是企业家不但要考虑商业成本,还要有社会责任,要有企业家精神。如果在芯片行业有差距的事实面前,大家都不出头,都当缩头乌龟,技术差距会越来越大,商业成本也越来越大,这有违企业的根本利益。
眼下,世界经济发生新的变化,就关键技术而言,市场换不来,高价也买不来。在此情势下,总得有先驱者,总得有人蹚雷区,不能遥遥无期地等待国际市场转机。只有迎难而上自主研发,将核心技术掌握在自己手里,企业才能拥有话语权。
现在必须统一思想,摒弃“造不如买、买不如租”的偷懒做法,中国企业要痛下决心,抱成一团,把关键技术设备掌握在自己手上,要发扬传统的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的精神,花大力气,全面推进自主创新的核心产业链条,彻底解除后顾之忧,否则会永远受制于人,一遇国际市场风吹草动,就陷入尴尬被动。
当然,市场人士不看好董明珠造芯片也是有一定原因的,一方面是因为芯片的技术难度大,特别是高端芯片,技术门槛高,人才积累需要时间,即便是组织技术队伍攻关,也非一朝一夕之功能奏效。更何况芯片制造是一个投入资金多、回报周期长的产业。从事芯片制造,三五亿资金投进去,很可能会打了水漂;另一方面是对董明珠强势做派的负面效应表示担心,近几年来,董明珠在手机与新能源汽车上的投资决策实际上是有失误的,但董明珠的个人决断无人能改变。
即便如此,国人要对董明珠造芯片予以更多支持。董明珠造芯片体现了一个民营企业家的情怀和责任。事实上,也不是董明珠一个人在芯片市场战斗,中国的企业家们都在踊跃行动:马云全资收购的中天微系统有限公司,A股上市公司振芯科技近年来一直在加强北斗芯片及终端产品的技术攻关和新产品研制,人工智能企业依图科技正在布局人工智能芯。
客观而言,董明珠造芯片是大企业的历史使命使然。制造芯片是一个烧钱项目,中小企业根本无力承担这样的任务。
因此,董明珠的“中国芯”值得推崇,国人对于董明珠造芯片的行动,应该给予更多的支持。董明珠造芯片,是一种“恰逢其时”的“亡羊补牢”,格力拿捏的时机恰到好处——国民对芯片价值觉醒的关键时刻。这不只是董明珠的事、格力电器的事,是关系中国高科技存亡的事。哪怕董明珠最终成为悲壮的失败者、试错者,都是值得全国人民称赞的。如果有几十上百个企业家像董明珠这样拍案而起,怀揣一颗“中国芯”,抱成一团,中国何愁造不出自己的高端芯片?
当然,光喊口号是解决不了问题的,我们还需要研究路径和方法。从国家层面来说,也要为解除“芯痛”出台技术扶持政策,并为我国芯片产业发展创造宽松的国际市场环境。
相关文章
- 格力董明珠:智能化为制造业如虎添翼
- 格力电器回应推出大松5G手机 董明珠不认为手机失败
- CEO直播天团出道 董明珠郭广昌李彦宏带货之余不忘互相打call
- 徐少春对话格力董明珠,云之家助力企业新基建
- 董明珠、徐少春共话疫情后中国制造业新方向
- 董明珠或将给格力员工再次涨工资,网友:现在跳槽还来得及吗?
- 董明珠再谈造芯梦:芯片我们一定会努力做继续做
- 马化腾董明珠等企业家代表委员亮相 热议科创板、人工智能与5G
- 董明珠造芯片,是一种恰逢其时的“亡羊补牢”
- 乌镇江湖:董明珠凝视互联网的目光,变得温柔
- 董明珠砸重金做芯片 李东生称500亿元远不够
- 董明珠放言:格力造芯片造手机都不是说着玩的
- 董明珠做芯片不惜再投500亿元 格力电器已与富士康合作
- 董明珠:哪怕投资500个亿,也要把芯片研究成功
- 董明珠:格力今年不分红是因为要做芯片
- 52亿!格力集团溢价14%买长园集团,承诺不干预管理,董明珠未参与谈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