迅雷孙小滨:企业战略转型的4个核心逻辑
2018-10-30 20:45:26爱云资讯阅读量:519
以世界知名管理咨询大师拉姆·查兰命名的“拉姆·查兰管理实践奖”于10月26日,在《哈佛商业评论》举办的2018中国年会上揭晓。迅雷集团凭借近年来在战略转型上的巨大成功,一举拿下管理实践奖优秀案例和战略转型实践奖两项大奖。迅雷高级副总裁孙小滨登台领奖,并就企业的战略转型的要点和注意事项做了深度分享,为在场嘉宾带来了一场酣畅淋漓的思想盛宴。
孙小滨说,迅雷曾是国内最成功的互联网公司之一,但在移动互联网时代却掉队了,基本失声。从2015年开始,迅雷重新思考战略方向,并坚决进行转型,终于慢慢在市场上再次发出自己的声音。在这一过程中,迅雷总结出企业战略的四大核心逻辑。
逻辑1:要符合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孙小滨说,转型不是推倒重来,而是在已有的地基上盖房子,“在选择自己要做什么的时候,其实还是看自己的根基是什么,比如盖楼根基已经打好了,我们就不能随着自己的性子来盖其他的形状的楼出来。”企业转型首先要考虑的,就是自己原本的核心竞争力是什么,然后据此决定转型方向。
那迅雷的核心竞争力是什么呢?孙小滨笃定地说,就是P2P技术。迅雷一直都是家技术导向型的企业,不但崛起是依靠核心技术,现在也依然有80%的员工是研发人员。迅雷的核心竞争力,就是P2P技术。
这个技术延伸至业务层面,就是共享计算和区块链。这两个方向一是符合产业发展趋势,前景明朗且广阔;其二是与迅雷的核心优势天然相关,所以在2015年选择转型方向时,迅雷最终选择了区块链和共享计算。
这一选择的正确性也得到了实践的验证,目前,迅雷的共享计算已经对云计算的未来发展产生了变革性的作用,而在区块链领域,迅雷的成就更大,构建起了全球领先的区块链平台——迅雷链。
逻辑2:要走在时间的正面
何谓走在时间的正面?按孙小滨的解释,就是顺势而为,企业的转型方向,是不是跟时代的发展大势保持一致。依然与盖楼一样的道理,虽然都是万丈高楼从地起,“但你盖在一个山沟沟,和一个已开发成熟的地方,是大不相同的。”
迅雷做P2P是不是走在时间的正面呢?孙小滨回忆说,在当时的情况下,P2P技术方向是遭受了一定质疑的。因为行业和学术界都认为P2P技术已经走向没落,比如2008年后,P2P相关的新论文就很少了,这说明技术在发展上出现了一定的停滞。
但迅雷经过深度思考认为,随着万物互联的浪潮,P2P技术一定会迎来一个新的爆发点。因为联网的事物越来越多,数据计算、存储和传输的成本将呈爆发式高速增长,此时P2P技术的优势会逐渐得到凸显。
事实也确实如此,人工智能、自动驾驶、5G甚至是4K高清内容这些新的领域,都对数据传输的需求有了爆发式的增长。孙小滨举了自动驾驶的例子,他说自动驾驶需要高清、详细的地图作为支撑,这些数据如果依靠传统传输方式的话,传输速度可能要达到1G/秒才勉强够用,这明显是不可能的,最好的办法就是使用P2P技术。
逻辑3:使整个生态链受益
生态链的每个环节同等重要,企业转型不能只对自己有利,而其它参与方无利甚至有害的事情。孙小滨很坦率地提到了迅雷的教训,2009年时,迅雷可以算是中国版权最大的分发平台,坐拥4亿多用户,月活跃用户破亿。但当时迅雷没有照顾到生态链的上的合作伙伴,无论是版权方,还是内容分发方,还是用户,他们的利益迅雷都没有考虑到,所以新任CEO陈磊就任后,才有了“还用户一个想要的迅雷”的说法。
这让迅雷教训深刻。所以在战略转型时,他们非常注重对生态中各方的利益考虑。“是不是会有人因为我们做这项业务而受损,是不是有人因为我们做这个业务而受到伤害?”当最终答案是“没有”的时候,迅雷才开始着手做这件事。
比如在共享计算上,普通用户通过分享闲置带宽获得收益,变废为宝;企业客户则享受到更好、更便宜的云服务;整个社会则因此而减少了碳排放,环境得到保护;甚至就连电信运营商,都因此获得了更好的用户粘性。所以整个共享计算发展非常快的,因为在链条上的所有人,都有收益的时候,大家就都愿意来帮助你发展得更快。
逻辑4:快速落地和迭代
谈到这个问题时,孙小滨举了近期一个很火的新闻做例子。西班牙巴塞罗那有座标志性的建筑“圣家族大教堂”,这个教堂圣从1882年起就一直处于在建状态,至今仍未完工。修了快140年了,仅建成70%,而且近期还因为无证施工,被巴塞罗那市政府罚款2.85亿元。
这样“慢工出细活”的作品当然是伟大的,但却不符合商业逻辑。商业需要的,应该是能够快速落地,并在进行过程中不断迭代修改的方式。更像是一个园丁打造花园,并不要先出图纸、定标线,他只要去种树种花,就会有一定的成绩。然后再不断修剪、移栽、补种,不断完善,最终收获一个完美的花园。
孙小滨将这种方式归纳为3句话:
·不断的尝试,不断的改造;
·在建设中可以不断改变想法;
·因势利导,顺应自然的改变而改变;
孙小滨在最后说,迅雷的转型之路,也是这样走过来的,并非一开始就设计好,然后亦步亦趋;而是在实践过程中,不断试错,不断调整,最终达到了今天的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