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世界人工智能大会,傅盛、桑德霍姆等嘉宾共话AI应用的边界与未来
2018-09-19 19:49:34爱云资讯1150
参与对话的嘉宾包括腾讯开放平台副总经理、众创空间总经理王兰,腾讯AI Lab AI+医疗专家姚建华博士,“德州扑克AI之父”、卡内基梅隆大学计算机系教授托马斯·桑德霍姆,猎豹移动董事长兼CEO傅盛,来也联合创始人兼CEO汪冠春,以及云脑科技创始人兼CEO张本宇。
图:王兰、姚建华、托马斯·桑德霍姆、傅盛、汪冠春、张本宇(左起)参加圆桌论坛
AI的下一个引爆点将出现在哪些领域?
随着机器学习、计算机视觉、语音识别、自然语言处理等方向的AI技术研究走向深入,AI在各行业的应用落地也越来越广泛。那么,未来哪一个行业和领域的应用,最有可能激发出AI的下一个引爆点?对于王兰在对话一开始抛出的这一问题,嘉宾们分别从不同角度,表达了自己的观点。
猎豹移动董事长兼CEO傅盛认为,语音和视觉识别带来了一次交互的革命,使得设备能够主动去感知人的意图,这是在历史上没有过的,未来它会带来机器人行业的大爆发。
来也是做智能助理的公司,其联合创始人兼CEO汪冠春认为,新一波的AI浪潮的一大显著特点是可以更好地理解知识,所以在未来,重复性比较高的知识性工作,就很有可能被机器人替代,成为下一个价值点。
云脑科技目前聚焦于开发面向行业的AI平台,解决行业客户使用AI的各种痛点,其创始人兼CEO张本宇认为,智能决策将是下一个AI能够创造出很大价值的点。在未来,有很多现在人做不好的事情,而不仅仅是人不愿意做的事情,会被AI所代替或改进。
而从技术研究方面,未来AI可能出现的最大的突破又会是什么?姚建华博士认为,现在AI技术在有监督的学习上已经做的很好了,下一个突破应该是我们如何利用一些没有标注的数据,进行无监督的学习,这样可以让机器自主地学习,让AI技术应用到更广泛的范围。
托马斯·桑德霍姆则认为,未来AI技术的突破将在两个领域存在非常多的机会,一个是战略决策,另一领域是推理。而过去的四、五年当中,机器学习领域已经有很多的应用,但是现在其技术还没有实现100%完备。
AI技术如何落地?
在整个AI发展进程中,如何看待AI技术与应用的关系,是长久存在的一个课题。傅盛认为,技术突破固然重要,但是AI技术其实是一波又一波的大突破,当技术达到一个阶段之后,要怎么把这些技术变成产品,就变得很重要。例如今天的语音识别、视觉识别、翻译等应用,就已经到了一个产品化的阶段。此外,傅盛还提出,我们应该避免将技术“科幻化”,而是需要从产品思维方面进行讨论,所谓人机协作,人只是把很多重复的工作交给人工智能,再去与它协同,并进行训练,而非把人工智能考虑成一个不需要人干涉的东西。
张本宇认为,在不同的阶段,不同的决策上,我们会关注技术与应用的不同方面。对于企业来说,如何让已经成熟或者快要成熟的技术,迅速落地到场景,形成产品化、规模化非常重要。但同时,也需要稍微往前一步,看下一步AI技术的突破点在哪里,或者有哪些跨场景的AI场景需要解决,比如数据的隐私安全,模型的可解释性等。
就AI技术研究与应用发展的现状来看,各位嘉宾一致认同的一点是,目前和感知相关的AI技术相对来说已经比较成熟,而和认知和决策相关的技术,则相对还落后于行业场景需求。
汪冠春表示,来也作为一家致力于认知和决策AI技术应用的企业,虽然能感受到今天技术和现实之间的差距,但仍然对未来非常乐观。因为今天认知与决策AI的基础技术,比如深度学习、强化学习、迁移学习,其实已并非全新的研究方向。而且相比从前,客服、销售等场景需要的知识图谱、知识库数据也都已经存在。所以对于创业公司来说,最重要的就是找到那些还相对封闭的场景,把它和还没有那么完美、成熟的算法结合到一起,产生很好的效果。
AI在医疗领域的应用方面,同样存在着AI的认知与决策技术方面的探索空间。姚建华博士提到,在医疗领域的应用中,感知相关的技术,例如在影像的识别、筛查上,已经可以通过AI训练,得到接近医生的水平。但是在结果预测方面,目前AI技术还面临着信息不完全的问题。
我们距离“强AI”还有多远?
在众多关于人工智能的讨论中,强人工智能一直都是一个热度很高的话题。很多人相信,强人工智能是人工智能的终极形态,它类似于人类的大脑智能,可以自主学习和理解世界,并且其进步速度也会远远快于人类。另一方面,关于强人工智能对人类的影响,也是众说纷纭。本次论坛的最后,王兰就“我们距离‘强AI’还有多远”这一问题,向各位人工智能领域的专家与企业家寻求回答。
托马斯·桑德霍姆认为,我们有没有强AI,取决于如何去定义它。AI只是一个工具,我们需要的是利用这一工具,去针对具体的问题寻求解决方案。未来我们需要的不是去做一个取代人类的工具,而是为人类所用的工具,所以强AI本身并不是我们的目标。
在张本宇看来,对强AI没有一个像图灵测试那样公认定义的标准。但是强AI会不会到来,我们其实是没办法预测的。
汪冠春则认为,如果把强AI定义成像人一样学习,跟世界交互的话,目前AI发展的速度其实还赶不上人类儿童的成长速度。但是,今天可以看到的是,目前AI的解决方案越来越人性化,在某些特定点上,已经可以做到接近人甚至超出人的水平。未来在客服、销售、助教、医助、律师助理,甚至投资顾问等领域中,这些角色会被AI一点点替代,所以AI解决方案会变得更加个性化和人性化。
姚建华博士从技术角度分析认为,AI技术的共享是一个关键。腾讯这样的大公司自己本身拥有很强的AI实力,但只有把AI能力与中小企业和传统行业分享,才能真正把技术运用到实际场景,真正让AI无所不在。例如现在腾讯AI加速器也在助力中小企业,一起促进AI的发展。
傅盛则站在哲学的角度表示,认为别的东西不能超越人,是一种人类自我中心论。而从科学角度来说,今天的神经网络的算法模式是否能够超越人的生命尚无定论。但在我们目前已经看到的现实领域中,脑机交互技术其实就是被AI武装起来的人类的大脑,可能会是比人更强的智能,在我们看得到的未来,这种形式可能会很快出现。
相关文章
- Meta AI宣布即将使用欧盟用户数据训练人工智能模型
- 英伟达宣布在台积电亚利桑那州工厂投产Blackwell人工智能芯片
- 九章云极DataCanvas入选2025全国企业“人工智能+”行动创新案例TOP100
- 云知声受邀参加2025中国数字经济产业发展大会,携手多方共筑苏州人工智能战略生态
- 亚马逊云科技Amazon SageMaker Unified Studio现已可用,加速数据分析和人工智能创新
- 微软计划独立开发人工智能模型以减少对OpenAI的依赖
- Arm发布《人工智能就绪指数报告》,定义全球AI实施新基准
- 科大讯飞助力打造安徽检察人工智能辅助办案系统
- Meta发布两款Llama 4人工智能模型
- 人工智能为社会实践注入新活力,开启教育评价新变革
- AI+教育,浩鲸科技参加2025高校人工智能大模型建设发展论坛
- 艾氪智能创始人荣任主席,粤港澳大湾区企业家联盟人工智能委员会在港成立
- 2025中关村论坛年会:人工智能引领科技变革与产业升级
- 科大讯飞获得2024年度“吴文俊人工智能科学技术奖”科技进步奖一等奖
- 岩思类脑出席张江人工智能专场活动,赋能“科艺融合”新生态
- 普惠算力驱动 沈阳人工智能计算中心赋能千行百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