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旦大学类脑智能科学与技术学院院长冯建峰:让人工智能越“算”越喜欢你?这个可以有

2018-09-16 21:54:13爱云资讯阅读量:1,322

如今人工智能热得发烫,但殊不知,其“深度学习”功能并非源自人脑算法,而是模拟与人相似的猫之视觉。诚然,“深度学习”算得精准,却依旧停留在感知层面。正如国家“千人计划”特聘教授、复旦大学类脑智能科学与技术学院院长冯建峰的一个形象比喻——“机器人能客观地算,但它不会越算越喜欢你。”能否让机器从感知走向认知,具备人脑所拥有的高级语言和情感,正是他的孜孜以求。

国家“千人计划”特聘教授、复旦大学类脑智能科学与技术学院院长冯建峰

记者:类脑智能研究看上去很玄。人脑的喜怒哀乐、心血来潮真能捉摸?这些情感如何发生、在哪发生,能有章可循?

冯建峰:也许我这辈子都无法将人脑运作机制研究透彻,但科学就是这样,每迈出哪怕微小一步,都有一小步的欢喜。譬如,追求奖励,避免惩罚,这是人类情感最基本的过程,而我们团队针对中国、美国、英国的1万多例具有抑郁症问题的人群试验发现,有抑郁症问题的人对奖励很不敏感,对惩罚又太过敏感。同样给予100元奖励,健康人群大脑中相关区域会产生强烈波动,但有抑郁症问题的人的波动幅度却只有几分之一;反之,用针扎被测试者手心,有抑郁症问题的人的波动却数倍于健康人群。

最关键在于,我们已发现这种变化在人脑中具体的发生位置,即奖赏发生在人脑功能区内侧眶额皮层,惩罚则发生在人脑功能区外侧眶额皮层,相关结论已发表于全球精神疾病顶尖期刊《Brain》。而且此后,加拿大团队即尝试针对性治疗,并于今年发表论文称,治疗对50%的抑郁症病人有效。

正是基于这一重大发现与突破,我们继而设想,将人的认知、情感与机器的感知计算相结合,将做出许多对社会有效益的事情来。譬如,研究发现,右脑负责处理轮廓等大范围数据,而左脑则擅长细节。好比你看到豹子赶快跑,是主要先右脑在工作,而看美女想要细看,则是主要先左脑发挥作用。可以想见,如果将人脑左、右半脑机制运用于深度学习,那么同样执行一项任务,就能比原先执行得更好。

记者:看您的履历,发现您是跨界先锋。您1981年进入北大数学系,第二年就辅修了生物,1996-2000年就职于英国剑桥Babraham生物所,获永久职位,这样的学科交叉,对类脑计算意味着什么?

冯建峰:我认为这一巨大反差正是类脑计算所必要的。你看,目前所有关于人工智能主流科研成绩,都不是发表于计算机杂志上,而是认知科学杂志。其二,你看人工智能领域两位“大咖”,“深度学习”创始人Geoffrey Hinton,阿尔法狗创始人Demis Hassabis,前者本科是剑桥心理学系,博士为计算机系,后者恰好相反,本科为剑桥计算机系,博士读的是神经科学。生物与数学碰撞所产生的巨大火花效应已毋庸置疑。

而对于类脑计算的信心也在于此,因为我们能集聚世界一流的生物学专家,如剑桥大学心理学系教授Trevor W Robbins,牛津神经科学代表人物Edmund T.Rolls等,我们都保持了几十年的密切交流和合作,这就是我的底气,因为我并非单打独斗。

记者:这一波人工智能热潮中,包括您在内,有大量在欧美工作生活多年的科学家纷纷归国,形成了“科研回巢”,其背后的动力是什么呢?

冯建峰:中国有大批致力于科研的优秀青年学生,有丰富的研究样本和数据量,有全球领先的基础科研投入增长率,这都是“科研回巢”的动力。需要强调的是,复旦大学更是资助4亿元,帮助我们在张江建设亚洲最大的国际脑影像中心,将使我们更进一步看清人脑如何工作,并积累下海量数据。

我和复旦大学校长许宁生一起做了个“全脑计算”梦,今后,一台普通计算机、一台类脑计算机,外加一台量子计算机,每天早晨起来,这“三机”就能将你一天的情感走向和决策设定好了。这并非痴人说梦,而是正在逼近的现实。更关键在于,这将发生在中国、上海,这里有世界级的课题,有我们大显身手的舞台。

相关文章

人工智能技术

更多>>

人工智能公司

更多>>

人工智能硬件

更多>>

人工智能产业

更多>>
关于我们|联系我们|免责声明|会展频道

冀ICP备2022007386号-1 冀公网安备 13108202000871号

爱云资讯 Copyright©2018-2024